张家彩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2-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张家彩窑:位于洛阳唐三彩发源发现地河南省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占地8000多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983年,有当今仿制唐三彩的大师级人物张二孬创办。

张二孬,1963年04月02日出生于南石山村。中国唐绞胎三彩第一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仿唐三彩大师,张家彩窑创始人。

80年代初至今,三彩传人张二孬大师,怀着对唐三彩古老文化的崇敬,执着追求,痴心不移,不断借鉴前辈修复制作唐三彩的成功经验,历经数十年潜心钻研与刻苦磨砺,终于将失传近千年的唐绞胎三彩技艺重现张家彩窑,并研制出三彩传统制作技艺中核心技艺——开细片与“蜻蜓之翼”效果。

张毅鹏,1987年07月15日出生于张家彩窑三彩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张二孬学习三彩制作工艺的张毅鹏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创立了自己独有的三彩制作的工艺方法,一改以来三彩制作粗糙的局面真正体现了三彩的艺术美,并大胆打破百年以来一贯制作的釉色、造型模式,汲取传统技艺精华,结合现代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三彩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中国红、张家三彩、张家青瓷等传世之作。独特作品为三彩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釉色光亮饱满,造型生动逼真,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因始于唐且盛于唐,故称唐三彩。自唐代以后,因种种原因,唐三彩工艺渐渐失传,直到清代末期,陇海铁路修建至洛阳段时,沉睡千年的珍贵国宝才得以出土重见天日,经专家鉴定,为唐代失传的艺术珍品。后经洛阳南石山艺人多年探索,刻苦研制,生产出类似于出土文物的复制品,才得以使失传千年的中华宝贵艺术的以传承,“洛阳唐三彩”称谓由此而来。

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绞胎三彩

绞胎三彩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现在普通百姓都知道唐三彩,似乎家喻户晓,但对绞胎器确知之甚少,缘于难见其真容。

绞胎三彩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制成新的泥料,待用,或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作镶嵌使用。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坯体可形成各种花纹,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梅花纹、菱花纹、木纹、流水纹等,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

绞胎三彩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它利用陶瓷颜色的色彩,通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进行揉合、排列,继成的纹理或图案,出现的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绞胎三彩的烧制成功,是人们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试想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既要掌握好干湿度,又要掌握好热膨胀系数,烧成这种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它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任何陶瓷技术。因此可以说,绞胎三彩是技盖群芳的高技术产品。

目前张家彩窑是南石山村唐三彩产业领域内历史最传统、资源最丰富、人才最集中、工艺最优秀、产品最畅销的唐三彩专业生产复制基地,2009年4月,南石山村被孟津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孟津县南石山文化产业基地,2009年2月,被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营文化产业试验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