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花
基本信息种名:伏牛花
学名:Damnacanthus indicus
别名:虎刺、绣花针
科:茜草科
属:伏牛花属[1]
产地分布广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印度、日本亦有。[1]
形态特征小灌木。叶卵形,对生,革质,绿色。花白色,生在枝顶叶腋处,花期8-9月。核果球形,鲜红色,果期10-11月。[1]
生长习性阳性树种,喜阳光,也较耐阴,陈设于室内的盆栽,每天至少要照射4小时阳光,生长适温12-25℃,盆栽越冬温度0℃以上。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湿润,炎夏多浇水,平时减少浇水,耐瘠薄,生长期施肥2-3次即可,在微酸性或钙质土中都能适应。萌蘖力强。[2]
园林用途伏牛花四季常青,红果艳丽,经久不落,素有“盆玩十八学士”美称。宜盆栽和制作盆景。也适于园林中作地被植物和矮绿篱。全株可药用。[1]
装饰应用小型盆栽。其花色素洁,红果艳丽,经久不落,绿叶含珠,晶莹可爱。一般盆景栽培采用双株栽培,高低错落;也有采用多株丛植构成丛林景色。一般均用浅口长方形盆或浅口椭圆盆,显示其清秀的姿态。置放在案风、几架上,此外也可作庭院栽培。[2]
繁殖培育扦插、分株、播种繁殖皆可,容易成活。[1]
性味归经1、性味:苦甘,无毒。
2、归经:无。[3]
功能主治
伏牛花祛风除湿,舒筋止痛。治风湿痹痛,头痛,四肢拘挛。[3]
文献资料1、《开宝本草》:疗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肉疼痛。作汤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
2、《本草蒙筌》:主大风遍身碎痛。
1、《杨氏护命方》:伏牛花、山茵陈、桑寄生、白牵牛、川芎藭、白僵蚕、蝎梢各三钱,荆芥穗四钱。为末。每服二钱,水煎一沸,连滓服,治男女一切头风。
2、《浙江民间草药》:伏牛花一两,煎汁,用酒冲服,治痛风。[3]
5、颂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多生川泽中。叶青细,似黄檗叶而不光,茎亦有刺,开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阴干。又睦州所上虎刺,云凌冬不凋。彼人无时采根、叶,治风肿疾。[4]
相关药物1、名称
伏牛花丸
2、处方
伏牛花5两,女萎3两,细辛(去苗叶)1两,卷柏1两,威灵仙(去土)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羖羊角1两(镑,炒),木虻1两(炒焦,去翅足),硇砂(醇酒研令稀)1两。
3、制法
上9味,先捣罗8味为细末,煮硇砂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功能主治
虚劳脱营,痿躄为挛。
5、用法用量
每服15丸,于平旦时及初更后各用温酒送下,稍增至30丸。以知为度。
6、来源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