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曼

亨利希·曼
亨利希·曼(1871—1950)是德国小说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因此,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生于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1905)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
亨利希·曼当之无愧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一生辛勤耕耘,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亨利希·曼是大小说家,主要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但他从开始写作起,一直到晚年,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短篇小说。他先后发表的短篇小说将近六十篇,几乎篇篇都广为流传,一直深受着包括我国读者在内的欢迎.
1911至1914年间,他完成代表作《臣仆》。小说主人公狄得利希·赫斯林自幼欺软怕硬,在强者面前是奴才,在弱者面前是暴君。他是帝国主义阶段德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也是德意志帝国忠顺臣仆的典型。《臣仆》是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的第一部(另两部为《穷人》和《首脑》),也是最成功的一部。
1918年十一月革命爆发后,亨利希·曼对魏玛共和国寄予厚望,但随着纳粹的崛起,他的幻想逐渐破灭,开始猛烈抨击强权政治。期间创作了四部“共和国小说”,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没落。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被开除国籍,作品被焚毁,并被迫流亡法国,1940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直至逝世。流亡法国期间,他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35—1938,包括《亨利四世的青年时代》和《亨利四世的完成时代》)。小说取材于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法王亨利四世顺应人民愿望、统一法国的业绩,塑造了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君王形象,与当时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形成鲜明对比。作品以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历史小说创作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