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区域概况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南,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东部边缘的接合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48〃— 120°35′36〃;北纬49°5′44〃—49°27′15〃之间。海拉尔区“三山环抱,二水中流”,形成北疆独特的城市风格。东山、西山、北山形成一个簸箕形状。海拉尔区境内有两条河流,总长1000多公里。城区分为五个自然分区即非政府性的民间分区,分为河东区、河西区、河西区铁道北区(海拉尔铁路地区)、建设镇、奋斗镇。
海拉尔东连东北经济区,西接俄罗斯、蒙古,素有“草原明珠”之称。交通便利,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旅客列车经由此地,国际航空
港每周有10多个航班飞往俄罗斯赤塔、北京、呼和浩特等地。是内蒙古东部旅游中心城市,呼伦贝尔市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集散地。
"海拉尔”是因城市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海拉尔是由蒙古语“哈利亚尔”音转而来,意为“野韭菜”,因海拉尔河两岸过去长满野韭菜,故取名为“海拉尔”。据史料记载,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当时称为“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历史上曾为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饱经忧患,经济落后,满目凄凉。解放前,这里的民间流传着“轻工业是被服厂,重工业是挂马掌”的说法。
历史起源
呼伦贝尔市政府海拉尔的名称是因河而来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间,这里是一座清政府戍边的军事重镇。因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而被称为呼伦贝尔城,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定后大清帝国北部的重要门户。为捍卫1 000公里长的中俄边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呼伦贝尔城所处的地埋位置,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齐齐哈尔、黑山头、古北口、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阿尔山、吉拉林等数条可通车马的道路。当年草原上盛况空前的甘珠尔庙会就是依靠这些古道畅通而促成的。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通车,俄、日、德、美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这里进入新的商贸发展时期,在呼伦贝尔城外开辟了贸易市场。1907年被正式辟为对外国人开放的商埠。因修筑东清铁路建立车站时,定名为“海浪”站,是海拉尔的译音,后来新街开发,海拉尔站的知名度渐渐提高,“呼伦贝尔城”的名称被取而代之。
海拉尔河在《辽史》中写作“海勒儿”,《元史》称“海喇儿河”,后来也汉译“海兰儿河”、 “合泐里”等。其含义是什么,众说纷纭,长期以来有四种说法比较流行:
第一种最流行的是“野韭菜”的意思,考证者还用《蒙汉辞典》来作证,说“哈利亚尔”是野韭菜生长的地方,这里有大片的野韭菜,这条河也就叫海拉尔了。
第二种说法是“流下来的水”之意,持这一观点的人用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一文为依据,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种说法是“桃花水”之意,这与前一种说法大致相似,只是更进一步,他们认为蒙语的”融化”、“融雪”也语音为“海勒”,春天大兴安岭西坡冰雪消融,其水汇成河——海勒,故得“桃花水”之意的河名了。
第四种说法是“黑色”之意,但其解释是海拉尔河两岸牧草繁茂,呈深绿色,远远望去,与蓝天、白云、绿地之间有如黑绿色飘带,所以也称之为
墨色之意。
这四种说法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尤其第四种说法更接近事实,但又都没有说准其真正含义。道理很简单,这种河流的名称早在1000多年前就见于史册。当时这里的主人是原始蒙古人,古代人为河流、山脉起名不会去认真引经据典,更不能查阅后人的名著,他们都是根据一般特征而名之。如黄河,就是用水色黄而称之;嫩江,就因其水清而呼之;黑龙江就是因其在黑土地中孕育,形成滚滚黑色大水而命之。我们的海拉尔河,也是因其水色黑而被持原始蒙古语的先民命名为海拉尔。
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全长700多公里,流入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是黑龙江的主要源头之一。海拉尔河牙克石以上地段,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良好,水流较急,河水较清,当河水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以后,开始放慢了流速,平坦的大草原使河道迂回曲折,河水漫溢扩散,渗透增加,旁蚀力增强。尤其到与伊敏河汇合处以下,也就是现海拉尔市区后,地势开阔平坦,河草茂密深绿,芦苇荡片片相连,河水连起一串串水泡、湖泊,河道流速每秒钟只能走几公分的距离,常年泡在水中的苇根水草、腐殖物把水染的更黑,就连生长在这里的鲇鱼、鲫鱼都是黑色的。早在1 000多年前的原始蒙古人,见到这条黑如墨的水,自然“海拉尔”的河名就产生了。
海拉尔河是条母亲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三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当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活的古人类被考古界称为“扎赉诺尔人”。自1934年以来,在扎赉诺尔煤矿先后发现古人类化石已有20多个。虽然目前在海拉尔市境内尚未出土古人类化石,但扎赉诺尔人在这里活动是无疑的。不仅是因为海拉尔河与达赉湖相连,按着人类生活规律应同属一个活动范围,而且也有考古证据能说明,那时,在人类社会分期属于旧石器晚期,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与没有灭绝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等古生物共存,而且人类以此为捕猎对象。在海拉尔地区,无论是北山、东山取土场,都发现大量的此类古生物化石。早在“文革”期间,黑龙江博物馆就在这里征集发掘大批古生物化石,现在黑龙江博物馆展出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化石很多是海拉尔市出土的。1985年,在东山取土场,又发现零散的猛犸象化石,考古人员就曾在一块化石上发现人类砍砸的痕迹,充分证明这里在旧石器时期就是古人类活动的地方。
进入全新世(距今1万年左右),海拉尔地区气候、地貌与生物群同现在基本相似,人类也走进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考古学中,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间,有一个中石器时代,目前考古界都把海拉尔西山(也称松山)细石器作为中石器时代的代表,也就是在距今6 000~10 000年间,在海拉尔活动着一支使用细石器、走向文明时代的原始人类。他们手持石制工具,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拚博,过着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创造出中石器文化。
当中原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海拉尔的原始人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哈克文化。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礼器——玉器出现了,生产力发展了,先进技术推广了,复合工具应用了,文明出现了,而且将细石器发展到了顶峰。
进入历史时期以来,海拉尔市同呼伦贝尔一样,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在中国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之际,海拉尔地区的狩猎、游牧民族已见于史籍,他们的名字是东胡。那时,在中国北方草原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被中原称为匈奴,史书简称其为“胡”。而其北,在大、小兴安岭,乃至外兴安岭,存在一个比匈奴还强大的狩猎、游牧民族,因在匈奴东,被称作为“东胡”。
秦汉之际,北方草原战火纷飞,匈奴不仅和汉朝兵戎相见,也和东邻的东胡刀枪相击,而东胡被匈奴打散的一支鲜卑族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孕育下形成、发展、强大,占据匈奴故地,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海拉尔地区,就留下鲜卑人的遗迹——谢尔塔拉鲜卑古墓群。
东汉末年,鲜卑人经过南征北战,吞并五胡十六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中央政权——北魏。鲜卑南迁的留守部队,再去中原晋见虽然是本族的,但已是中国的天子时,就以“室韦”的名称被记入史册。“室韦”与“鲜卑”是同音异释之音,都属蒙古语,是“森林中的人”之意,与“喜桂”、“喜桂图”等译音一致。今天,在额尔古纳市的原始森林中, 也有“室韦”的地名。在北魏、隋、唐之际,中原就把居住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的狩猎、游牧民族都称作为“室韦”。最近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谢尔塔拉发现了室韦古墓群,就雄辩地说明室韦及其后裔蒙古,都曾是海拉尔地区的主人。
公元916年,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政权,海拉尔地区全部为辽国占据。辽国在这里设乌古敌烈统军司,契丹人在海拉尔河流域建立了边防城池。这里是契丹人统治下北方游牧民族驻牧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在海拉尔东山、谢尔塔拉镇、哈克镇等许多遗址都发现辽代遗迹。
1202年秋天,蒙古族英雄铁木真打败了塔塔尔人,尽掠其部众,占领了海拉尔河流域,统一了呼伦贝尔草原,并以此为休养生息据点。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东到西统一蒙古高原大业.被各部族拥立为大汗——成吉思汗。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文化的,并在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上也有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他们南征北战,服了欧亚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随后又统一了中国。
元朝灭亡后,战乱使呼伦贝尔草原的游牧民族又过着动荡不定的原始游牧生活。至后金兴起,这里的蒙古各部陆续臣属清朝,女真人为利用蒙古人对明朝的反抗情绪,先后把居住在这里的勇敢善战的蒙古人迁到乌兰察布草原。这期间呼伦贝尔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等游牧和狩猎者活动的区域。就在这时,沙皇俄国侵略魔爪伸向呼伦贝尔地区。清朝雍正年间,针对沙俄的侵略行径,清政府开始注重边防建设,在呼伦贝尔境内设12处卡伦,并迁大兴安岭东麓布特哈八旗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巴尔虎,到岭西呼伦贝尔地区戍边。从此,呼伦贝尔地区进入了人丁日益增多的历史新时期,在今海拉尔市正阳街一带修筑了“呼伦贝尔城”。从此,现在的海拉尔市成为呼伦贝尔的商贸、交通、政治、文化的中心,被誉为“草原明珠”。
二十世纪初,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在呼伦贝尔旁建一车站,因临海拉尔河而定名“海浪”站,即海拉尔的译音,靠近车站处为新街,随着商埠的开发,海拉尔的知名度提高,旧街“呼伦贝尔城”被新街“海拉尔”取而代之。
1932年,日军侵占东北,沦为“伪满洲”国领土。成为兴安北省省会。
1945年8月,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场,苏蒙联军对日宣战,东北解放海拉尔光复。仍实行旧的政区制度海拉尔依然是兴安省省会。
1949年设立呼纳盟即现在的呼伦贝尔市,撤兴安省,海拉尔市成为盟公署。隶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 ,简称东部行署 ,署址设在乌兰浩特。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市、满洲里市、乌兰浩特市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 ,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地方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
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设在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作为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的海拉尔市成为黑龙江省所辖的城市。
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行政区划,呼伦贝尔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海拉尔市重新成为内蒙古的盟行政公署。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
社会发展经过近300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今天的海拉尔已发展成为沿边开放的中心城市,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3个民族,约27万人,总面积达144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由解放前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市唯一的航空口岸,东邻东北经济区,西邻满洲里、黑山头等7个口岸,这些口岸呈扇形分布在距海拉尔200公里左右的中俄、中蒙边界线上,为海拉尔外经外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草原明珠”之称。海拉尔在蒙语中是“野韭菜地”之意,因沿海拉尔河的两岸长满了野韭菜而得名。周边地区景致极佳,以草原、湖泊、冰雪风光为主要的旅游景观。
这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目前仍保持完美(没被污染)的草原之一,在天高云淡的季节里,你可以来到这里,或信马由缰或策马急驰,惬意十足。呼伦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鸟类资源丰富,在赏鸟之余,呼伦湖日出也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冬季的呼伦贝尔是滑雪爱好者向往的地方,牙克石市的凤凰山庄滑雪场不仅有多条天然雪道可以让你尽兴,那些清静幽雅的欧式小屋更令你生出些许避居世外的轻松感受。
海拉尔的人文景观同样引人入胜,东北部的嘎仙洞是鲜卑族的祖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西部的满洲里是中俄边境小城,市内的中国国门和边贸互市也是别处难得一见的所在。
海拉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生活着包括汉、蒙、回、满、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在内的26个民族,是各民族文化磨合交融的场所。
2001年10月10日,海拉尔市随着呼伦贝尔撤盟设市,相应撤销了海拉尔市,改设海拉尔区。辖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17个,社区居委会55个。总面积144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8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人,由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24个民族组成。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长约80公里。
人口数据2000年,海拉尔市辖6个街道、4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26218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正阳街道22174
向华街道20912
靠山街道38313
健康街道38546
胜利街道39824
呼伦街道32413
谢尔塔拉镇7157
奋斗镇27512
建设镇27477
哈克镇7856
政区划分正阳街道:辖 天润、北大、草市、开发区、西山5个社区居委会;礼拜寺居委会。
向华街道:辖 兴华、木兰、仁德礼、陵园、文化5个社区居委会。
靠山街道:辖 牡丹、梅园、迎春、友谊、松源、芳园(原玫瑰园)、育英(原工人新村)7个社区居委会。
健康街道:辖 南门、贝尔、福利、艺苑、青林、南开、东海、建新、幸福9个社区居委会。
胜利街道:辖 园丁、广场、新春、富华、康居、阳光、华联、秀水、爱民、东升10个社区居委会。
呼伦街道:辖 伊敏、绿园、三元、海啤、农垦、09、建设7个社区居委会。
奋斗镇:辖 校园、蓝盾、绿苑3个社区居委会。
建设镇:辖 海联、向阳、明海、海东、海宝、谢尔塔拉6个社区居委会。
哈克镇:辖 哈克、团结、扎罗木得、十六号、孙家屯、联合6个村委会。
2003年,海拉尔区辖6个街道、3个镇:建设镇、奋斗镇、哈克镇和正阳街道、向华街道、靠山街道、呼仑街道、胜利街道、健康街道。
2005年,海拉尔区辖6个街道、3个镇:正阳街道、向华街道、靠山街道、健康街道、胜利街道、呼伦街道、奋斗镇、建设镇、哈克镇。
2006年,奋斗镇、建设镇、市哈克镇调整为哈克镇和奋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