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角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黄嘴角鸮

中文名:黄嘴角鸮 拉丁名:Otus spilocephalus 英文名:Spotted Scops Owl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Blyth, 1846)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今鸟亚纲-> ->今颚总目->鸮形目-> -> ->鸱鸮科-> ->角鸮属->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于越南和老挝。

中国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等地留鸟,分为2个亚种,台湾亚种仅分布于台湾,分布于其他地区的是华南亚种,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华南亚种的后颈没有灰白色的颈圈,下体为灰棕褐色,较为斑杂,而台湾亚种的后颈有灰白色的颈圈,下体为白色而有淡褐色的虫蠹状斑。

保护级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列为未定

CITES 1995年列入附录II

动物简介: 黄嘴角鸮体长19~21cm。上体棕褐色,具有细的黑褐色虫蠹状斑。肩部有一系列白色的斑点。耳羽簇明显,呈棕褐色,具黑色横斑,看上去象角一样。面盘也是棕褐色而具黑色横斑,下缘缀有白色,但后颈部没有显著的翎领,是它的主要特征。初级飞羽上有3条白色横斑。尾羽棕栗色,上面有6道黑色的横斑。下体为灰棕褐色,有白色、黄白色的斑纹。虹膜黄色,嘴角黄色,跗跖灰黄褐色。

栖息于海拔600~2600m的橡树、杜鹃、雪松等常绿针、阔林中。夜行性,主要吃大型昆虫——甲虫、蝉、螳螂等,亦吃小型啮齿类、小鸟和蜥蜴。叫声为银铃似的双间音节的啸声,酷似“tunk-tunk”或“phew-phew”叫声,可延续几个小时之久,几只鸟相互呼应。繁殖期一般3~5月。巢营造在离地面2~7m高的树干、没有铺垫的洞里。每窝产卵2~3枚,有时4~5枚。双亲孵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