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1951年初,由我省皖北区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代表发起,成立了“皖北区科学技术普及筹委会”,1953年2月,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委会成立,1956年9月,正式成立了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7年3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安徽分会筹委会宣布成立,并于1959年11月,与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联合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两个组织合并,成立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安徽省科协)。省科协成立之后,积极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各种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科学考察和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到1996年底,各地、市、县科协普遍建立,全省性学会、协会、研究会(简称学会)已发展到55个,会员12036人。
1966年发生了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省科协被撤销,人员解散,财物流失,活动停止,全省科协及其所属团体活动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1月,省委批准恢复全省各级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和科普组织。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各级科协焕发了青春,广大科技工作者热情空前高涨。从1980年12月到1997年12月,省科协先后召开了四届代表大会。全省科协系统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到现在,全省性学会已经发展到140个,会员约15万人;全省17个市(地)和90个县(市、区)建立了科协;还建立市(地)级学会666个,会员约10万人,县(市)级学会2647个,会员约10万人;乡(镇)科协1434个,科普示范基地872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1870个,会员17万多人;厂矿科协216个;城市科普正向街道和居委会延伸,一个上下相连、左右相通的学术组织体系和城乡科普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为我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40年来,特别是近20年全省科协及其所属团体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个中心,发挥团体的人才智力和网络优势,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和科学论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团结和动员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84年至1988年,省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规模的“双百”活动。围绕企业技术开发、改造和引进,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每年为200个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据统计,1631个企业共创产值8.31亿元,新增利税1.6亿元。为此,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表彰大会。
1986年以来,省科协和省经贸委通过厂矿科协,组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围绕企业改革、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每年均有100多家企业、近万名科技人员参加此项活动。据1986-1997年的统计,共提出科技建议4.2万条,实施2万条;科技立项2.8万项,完成1.5万项;开发新产品3200个;完成重大技改项目428顶,累计创经济效益60多亿元。
90年代省科协组织实施“金桥工程、厂会协作行动”,截止1998年底,全省“金桥工程、厂会协作行动”共立项2188项,完成1535项,创经济效益40多亿元。
科技咨询服务是科技群团走向社会,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途径。1987-1992年,我省科协系统累计完成咨询合同22289项,其中,决策咨询1646项,参加咨询的科技人员达221869人次,新增产值11.4亿元,新增利税2.21亿元,节约支出1.65亿元。
省科协历来十分重视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科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据统计,近10年来省科协及所属学会共举办国内学术会议7864次,591322人次参加,交流学术论文89882篇;编辑出版科技期刊57种,累计发行总数472600册,出版论文集300种,累计发行总数186200册;连续开展5次全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审,共评出优秀学术论文6907篇;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和很多跨学科、跨地区、综合性、密切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科教兴皖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省科协始终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科普宣传上,形式多样: 1 采取讲演、广播、图片展览、幻灯、板报等形式,2 出版发行《安徽科技报》和《科苑》等报刊杂志,3 组建科教电影队、放映科教电影,4 举办大型科普展览、报告会和送科技下乡、科普赶集等,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从1983年起,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农村科普红旗竞赛活动。共计涌现出297个先进集体,466名先进个人,由省政府分别授予“农村科普红旗单位”和“农村科普红旗手”光荣称号。近五年来,全省科协系统共举办科普宣传周(月)、科普画廊等科普宣传活动6377次,科普讲座7083次,科普展览3879场次。
在科技培训上,通过对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农函大等,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据1987-1997年的统计,共培训农村知识青年、党员和基层干部等约达799万人次,其中约有数十万人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或被授予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等技术职称。受训人员都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从而带动周围农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逐年加大活动力度,拓展内容,加强组织网络建设,使此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取得优异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第六、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上,我省有17件(篇)作品、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8个。1997年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竞赛活动中,我省代表队有5个项目荣获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我省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省民间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有了较大的发展。省级学会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参加国外科技考察与合作;热情接待来皖考察、访问的国外科技团体。近10年来,省科协先后选派220名科技人员赴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进修、培训,均按时学成回国。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是科协作为人民团体的基本职责。科技工作者是科协工作的主体,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努力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是科协工作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省科协积极参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采取建立“科技工作者访问周”制度,调查科技人员工作、生活和下岗情况,组织优秀科技工作者参加疗养联谊活动,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要求和建议,充分发挥科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科协工作成绩的取得是邓小平科技思想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和结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系统专兼职工作人员长期艰苦奋斗、埋头若干、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1997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决定》(皖发〔1997〕10号),进一步明确科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科协工作,加强对科协的领导,为科协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保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