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鹭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大白鹭[1]
【中文别名】白鹭鸶、鹭鸶、风漂公子、白漂鸟、冬庄、大白鹤、白鹤鹭、白庄、白洼、雪客
【拉丁学名】Egretta alba
【命名时间】Linnaeus, 1758[3]
【英文名称】Great Egret[4]
【科属分类】鸟纲、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外形特征

大白鹭是一种大型涉禽,身长94-104 cm,翼展 131-145 cm,体重1000g,寿命23年。是白鹭中体型最大的鸟类。体羽全白。繁殖期背部披有蓑羽。嘴绿黑色,跗跖和趾黑色。冬季背无蓑羽,嘴为黄色。全身纯白色;头无羽冠,胸前无蓑羽;繁殖期背部着生蓑羽。虹膜黄色;嘴、眼先和眼周皮肤繁殖期为黑色,非繁殖期为黄色;跗跖及趾、爪黑色。
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2]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全世界有4亚种,中国有2亚种。[1]。
生活习性

大白鹭栖息于海滨、湖泊、河流、沼泽、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行动非常机警,见人即飞。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种生物为食,食性以小鱼、虾、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为主,也食蛙、蝌蚪等。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迁徙种类。[2]
生长繁殖

每年5~7月繁殖,营巢于高大的树上或芦苇丛中,多集群营巢。巢非常简陋,由枯枝、干草等搭成。巢外径80~108cm,内径40~50cm,巢高30~40cm,窝深8~14cm。每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6枚,一般为4枚。卵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天蓝色,重66.0g,卵径平均63.96mm×42.52mm。[1]
亚种分布(4种)[4]

(1)Egretta alba alba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亚洲北部、非洲北部、中国南部。
(2)Egretta alba modestus分布于印度到日本和澳大利亚。
(3)Egretta alba melanorhynchos分布于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到苏丹和南非南部的开普省。
(4)Egretta alba egretta分布于美国南部到巴塔哥尼亚。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3]。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