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主义文学
概述写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20世纪初,新青年社团提出写实主义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写实小说构成了20世纪写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高潮。这批写实小说既回归新青年社倡导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又从历史演变中发现形式,写出了“适合展示特定时期实际所发生的一切”的“一代文学”,并承传和展现了写实主义文学的特色和批判精神。
“早期写实主义”是指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形成之前的写实主义。之所以要拿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的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做比较阐发,是因为迄今为止大量的有关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的关系均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地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而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由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仅仅从逻辑上讲,日本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也应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然而,日本的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有何影响,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进有什么相关性和相似性,在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同轨迹演进的过程中,潜在着哪些实质的差异,两国的写实主义在发展嬗变的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趋势,等等问题,在我所能看到的现有的论著中均语焉不详.而这些又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回避、需要讲清的问题。
二十世纪写实主义文学思潮论 写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20世纪初,新青年社团基于反对旧文学的僵化、虚伪及扼杀人性,提出写实主义文学主张,提倡新文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普通平民的生活,运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反映生活,描述普通人真实的喜怒哀乐,反映民间疾苦,彻底揭示社会现实的真相,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服务。写实主义文学主张,直接影响了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文学创作,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由于此后的战乱及文学与政治的逐渐紧密结合,写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一直没有形成高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学逐渐完成回归转型,从政治权利话语之下解放出来。文学的视点下移,将生活本身纳入写作视野,生活从文学的从属地位逐渐转到中心位置,直接导致文学对社会贫民生活的逼近,使原来视而不见、隐微不察的社会细节突然醒目,原来有意忽略、不愿正视的人性阴面也历历在目,反映这样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写实主义文学迅速兴起,并逐渐成为20世纪末中国极具活力的文学思潮,回归新青年社团倡导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
演变与近代日本的写实主义王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起源,演变与近代日本的写实主义
向远
我在这里所说的"早期写实主义",是指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形成之前的写实主义.之
所以要拿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的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做比较阐发,是因为迄今为止
大量的有关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近代
写实主义的关系均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地受
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而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由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出现的第一
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仅仅从逻辑上讲,日本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也应首先和
主要地表现为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然而,日本的写实主
义文学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有何影响,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进有什么
相关性和相似性,在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同轨迹演进的过程中,潜在着哪些实质的差异,两国
的写实主义在发展嬗变的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趋势,等等问题,在我所能看到的现
有的论著中均语焉不详.而这些又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回
避,需要讲清的问题.
首先需要讲一下"写实","写实主义"这一译词的由来,这本来应属于基本的常识问题,
但由于以前对中日两国早期写实主义缺乏比较探讨,许多论著对此不甚了了.直到最近出版
的一套有特色的中国文学思潮史,仍以为"写实主义"这一译词出于中国作家之手.其实,
"写实","写实主义"是日本学者从西方的rEAL,REALISM译出来的汉字词汇.〔1〕从史料
上看,这两个词在明治二十年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日本已被经常使用,从日本输
入到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在1902年撰写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就
把小说分为"理想派小说"和"写实派小说".人们都知道,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热心从日
本输入新名词的人,梁的这篇文章恐怕是中国最早引进"写实派"一词的例证,此后该词便
在中国文坛流行开来.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1906)中也有"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
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的说法.陈独秀在1915年发表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一文中,较
早使用了"写实主义"一词.周作人1918年在北京大学做了《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
的讲演,认为坪内逍遥的理论著作《小说神髓》是"提供写实主义"的,并热情地加以推赞.
我认为,"写实主义"这个日译汉词的输入,不仅给中国文学家提供了方便,还在一定时期
内规定和影响了中国文学家对REALISM的理解.
考察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史,不难发现,正如晚清的政治小说是在日本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一样,中国新文学中的早期写实主义也首先是在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和启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诚然,写实主义本是西方的一种文学思潮,日本的写实主义也
是在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下生成的.但是,中国最早接触了解写实主义不是直接取自西方,
而是间接地通过日本.也就是说,中国最早接受的是日本化了的写实主义.历来中国现代文
学的研究者们,都在论证和强调俄苏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写实主义的影响,但却忽视了日本
写实主义的中介和引发作用.中国写实主义文学之所以要借助于日本写实主义的中介和引发
作用,是有原因的.首先,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是静悄悄地走上
历史舞台的."〔2〕从十八世纪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都是自然而
然出现,不事声张地生成发展的.被尊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萨克
雷,果戈理等都不曾使用,也没有标榜过"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渐渐地,缓慢地脱胎于
十七世纪前后的新古典主义,而不像浪漫主义那样大张旗鼓地反对古典主义,甚至对余绪尚
存的浪漫主义文学也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欧洲的现实主义(除后起的俄国外),都没有
系统的理论标榜,作家一般只在作品的前言后记和私人通信中谈到自己的创作主张.所以,
中国新文学的建设者们在当时尚不能很方便地马上从欧洲输入现实主义理论,至于俄国的现
实主义理论,则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才直接介绍到中国,影响到中国的.再加上中
国新文学的骨干人物,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大都留学日本,日本对欧洲文学思潮
中国新文学初期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固然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但就外部条件而言,
日本写实主义文学的刺激和启发也至关重要.不少论者已注意到,五四新文学的发难者们已
经清楚地了解到欧洲的文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诸阶段,当时
已发展到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了.他们都是进化论的信奉者.进化论的基本信条是旧不
如新.他们明明知道写实主义已经是过时的了,并且有些人还倾心于当时的现代主义,但却
又在理论上提倡写实主义.这个有趣的矛盾现象也主要应从日本文学的启发中寻求解释.自
晚清时期,中国文学的近代化一直是效法日本的.有的研究者已经正确地指出:"日本小说
的近代变革的流程与中国相似到如此程度:几乎可以说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是在重复日本
小说近代变革的路程."〔3〕在中国五四新文学发轫之前,主导日本文坛的是写实主义文学
思潮.尽管写实主义在二十世纪初年以后已慢慢地向自然主义演化,但当时无论在日本还是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写实主义是包含着自然主义的.日本写实主义文学的成功显然对中国
文坛产生了直接刺激.周作人在1918年发表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著名演讲,
其宗旨就是以日本近代小说的发展流程来预测指导中国新小说的发展,他所论述的日本小说
的"发达",其实主要就是写实主义文学的"发达".所以说中国新文学选择写实主义,不是
步西方的后尘,而是紧跟日本的脚步.
日本的写实主义不仅对中国写实主义的生成起了重要的启发和促进作用,而且,日本的
写实主义理论——主要是坪内逍遥的写实主义理论——也对中国的写实主义理论产生了直
接或间接的影响.《小说神髓》虽然借助了西方的文学史实和材料,但主要是坪内逍遥自己
的理论创造.所以,可以说,《小说神髓》的写实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日本式的
写实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关于这一点,谢六逸早在1924年就已经谈到:"当逍遥做此书
时,可以依赖的参考书很少.据他自己说,做此书时所用的参考书,只有几种英国文学史和
其它几种杂志及其它几种修辞学.美学的书一册也未用,文学概论的讲义也没听过.……照
此看来,逍遥的书是确有创造性的.现在的欧美关于小说原理的著作已不少,但有好几种都
是出版于《小说神髓》之后……."接下去,谢六逸还列举了在《小说神髓》之后或同时出
版的几种英文同类著作.〔4〕看来,即使在当时的欧洲,像《小说神髓》那样的系统的写实
主义理论著作也是少见的.这就难怪周作人把《小说神髓》视为写实主义的圭臬,并且热切
地呼唤中国的《小说神髓》的诞生了.由于《小说神髓》的写实主义理论在明治时代的日本
文坛影响极大,其中的有些观点已成为文坛的共识.当时留学日本的中国新文学家们身处那
样一种文学氛围中,就自觉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小说神髓》写实主义理论的熏陶
和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进化论的,朴素科学的文学史观.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上
卷"小说的变迁"一章中,从人类文明进化的角度论述了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他认为,从神
话,传奇到寓言故事,寓言小说,都遵循着一个进化规律,即"荒诞不稽"的成分逐渐减少
如上所述,以坪内逍遥为代表的日本写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产生了较大的启
发和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小说神髓》的日本式写实主义理
论的局限性也就显得越来越明显了.我以前在评价《小说神髓》写实主义理论的缺陷时曾说
过:"《小说神髓》对小说的探讨仅仅局限在小说的写法上,未能建立近代的新的世界观,哲
学观和美学观,它没有谈及究竟如何描写社会和人,怎样描写和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一般
和个别,个性和共性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理想和写实的关系等等.他的理论给人留
下的印象是:近代新小说只要忠实地摹写世态人情就够了.他对近代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代
表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均未提及,却十分推崇日本传统小说《源氏物语》与江户时代末期本
居宣长的文学理论,这就使他未能摆脱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可以说,他的小说理论是日本
文学传统与西方近代的写实手法相结合的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它与西方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
与人之实质的现实主义相去甚远."〔6〕不过,所幸的是,中国的写实主义提倡者们尽管推
崇《小说神髓》,但又在许多方面努力超越它,冲破它的理论局限,甚至在一开始就显示出
与《小说神髓》的写实主义理论相背离的倾向.正是在这种背离中,中国的写实主义才显出
它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来.首先,在文艺的"目的论"上,坪内逍遥只承认文艺的审美作
用,而其他的作用是文艺"偶然的作用,不应该是文艺的目的."并断言:"在文艺的定义中,
应该除去'目的'二字."主张作者要持"旁观"的"客观的如实摹写的态度",而不应加入
作者的主观情感.这种客观主义的非功利的文学观是中国写实主义所未取的
中日两国的写实主义对坪内逍遥的这种改良主义的,形式主义的写实主义的超越,又都
是将目光转向俄罗斯,到那片广袤而又深沉的土地上寻求写实主义的厚度和广度.正是在这
一点上,中日两国写实主义的取向又一次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来.早在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
发表的第二年(1887年),日本写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奠基人二叶亭四迷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小
说总论》.那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弥补《小说神髓》的理论缺陷.二叶亭
四迷是日本最早的一批文学翻译家,对俄国文学十分熟悉.他在文章中标举俄国批评家别林
斯基的写实主义理论,针对坪内逍遥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的写实理论,他明确提
出文学作品有"形"与"意"两个方面,而"意"是根本的,"意依形而现,形依意而存",
"'形'是偶然的,变换不定的,'意'是必然的,万古不易的".写出现实的"形"不容易,
写出现实世界的"意"更难.显然,二叶亭四迷的理论显示了俄国现实主义理论重思想内容
("意")的价值取向.他还明确地把写实小说(他称之为"模写小说")界定为"凭实相而
写出虚相".这个定义充满了俄国式的辩证法,表明了写实主义小说的真实与虚构,现象与
本质,形与意的统一,比《小说神髓》的朴素的写实观前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日本还有
一些评论家积极宣扬俄国文学,如评论家内田鲁庵以俄国文学"为人生"的社会价值观为标
准,批评砚友社作家作品的游戏性,无思想性和肤浅性,他极力推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主张文学必须严肃地直面人生.1883年以后,俄国文学翻译在日本非常兴盛,所译作品,
大都是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现实主义的名家名作
在中日两国先后从俄罗斯吸取现实主义的理论营养之后,两国也先后出现了两种相对
应,相类似的创作倾向.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几年间,日本有些写实主义作家不满
于坪内逍遥提倡的纯客观的写实和砚友社作家肤浅的,无思想的写实,强调文学干预社会,
揭露社会,表现人民的疾苦,表达作家对人生及社会问题的见解,从而产生了以理论家冈田
岭云,小说家广津柳浪,川上眉山为代表的"深刻小说"(又称"悲惨小说"),以理论家冈
田岭云,宫崎湖处子,小说家泉镜花,小栗风叶为代表的"观念小说"以及由内田鲁庵,德
富芦花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小说.这三类小说与中国五四新文学时期出现的"问题小说","问
题剧"在许多本质方面是相通的.他们都接受了俄国文学和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影响,都注重
文学的社会倾向性和作家的主观意念,都努力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见解,都尖锐地
提出了当时两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政治问题,家庭(妇女解放)问题,犯
罪和自杀问题,自由恋爱问题,教育问题等等.同时也都具有同样的优点和缺陷:一方面,
文学的社会功用固然强化了,作家的倾向性突出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作品的概念化,说
教性和以小说图解"哲学"的"深刻"化倾向,因而,两国文坛都在不久之后意识到了这些
问题.在日本,评论家金子筑水认为这类小说只是"以一种观念为骨架,再在上面附上一些
血肉"而已.在中国,沈雁冰认为这类小说的弊病在于"不忠实描写",郑振铎也认为这类
小说"所欠缺的就是'真'字."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强调文学的客观真实性,中日文坛都
先后转向或求助于自然主义文学,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便结束了同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生成,发展和演变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大体呈
现出相同,相似的嬗变轨迹,在基本的发展阶段和环节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对应性,而在
许多基本的方面又具有某些深刻的差异.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这种相似
性,相关性和对应性,可以用如下的图式简单地标示出来:
再从横向上看,中日早期写实主义文学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相通性.第一,两国早期写
实主义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创作上,都具有较大程度的超意识形态性,都是把写实主义作为文
学上的一种创作原则来看待的,阶级斗争观念,党派政治观念尚未渗透.早期写实主义的基
本的理论支撑点是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近代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日本,写实主义提倡
者一直有意无意地与政治意识形态保持足够的距离,从而为整个日本现代文学奠定了超越现
实政治和党派观念的纯文学基调;在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提倡者们虽不像日本作家那样超越,
但早期写实主义的理论与创作基本上还是和日本一样,将文学保持在思想启蒙的文化层面
上.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提倡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茅盾等也有文学与阶级政治联姻的言
论和意向,但总的来说,早期写实主义不像后来兴起的左翼现实主义,阶级观念政治观念尚
未成为首要的或唯一重要的价值观,鉴于五四新文学所关注的核心是旧文化的破坏和新文化
的建设,所以至少到1925年前后,中国新文学一直没有直接用文学来干预社会政治,从而
保持了其文化学的品格.后来日本和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
这个意义上把早期写实主义称为"旧写实主义",把左翼现实主义称为"新写实主义".第二,
与上一点相联系,在文学的功用上,尽管中国的写实主义在理论上不像日本的写实主义那样
主张无目的,纯客观,但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为人生"的功用观,和日本写实主义者
所鼓吹的"为人生","写人情",其实质都是一种文化启蒙主义的文学功用观.无论是二叶
亭四迷对压抑人性和个性的明治文明的批评,还是鲁迅对落后国民性的揭示,无论是日
注释:
〔1〕参见中村光夫和田中保隆分别为《新潮日本文学小辞典》(新潮社昭和43年版),《日
本近代文学大辞典》(讲谈社昭和52年版)撰写的"写实主义"词条.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7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3〕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第20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谢六逸:《日本文学史》,第62页,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版.
〔5〕坪内逍遥:《小说神髓》,见《日本现代文学全集》第四卷,东京讲谈社1988年版.
〔6〕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第20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叶绍钧:《创作的要素》,载《小说月报》第12卷第7号,1921年.
〔8〕《茅盾全集》第18卷第302—30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9〕中村光夫:《二叶亭四迷传》,东京讲谈社1976年版.
〔10〕〔11〕王智量等:《俄国文学与中国》,第352,354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12〕瞿秋白:《高尔基论文选集 写在前面》,见《海上述林》上卷,第244页,四川文艺
出版社1983年版.
〔13〕周作人致沈雁冰信,参见沈雁冰《致周志伊》,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6号,19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