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隆
苏少隆个人履历
姓名
苏少隆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
1977年11月18日
籍贯
闽
学历
大学
信仰
佛教
现任职务
爱心公益协会常务会长
个人履历爱心公益协会两位发起人之一,现任爱心公益协会常务会长
<<闽南人>>杂志执行主编
福建通俗文艺研究会闽南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
南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泉州市太湖岩寺务委员会主任
南安市政协委员

社会经历2007年初,苏少隆与泉州大开元寺当家法一法师发起并经民政部门注册成立: 爱心公益协会。致力于贫困人群生活的改善和关怀。规划设计了爱心公益协会的常规项目: 针对贫困老年人的爱晚项目,针对贫困地区医疗保健和灾难救助 生命关怀 心灵关怀的爱生项目,针对贫困地区文化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推广的爱文项目,针对贫困儿童助学的爱苗项目。并有效的实施开展。例如爱文项目中开展的在贫困学校设立爱文图书室,爱生项目中开展的巡回义诊施药,爱晚项目中开展的结对帮扶等等都有效地改善了贫困人群的生活。
苏少隆常说: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份鼓励、几句吉祥的话语,都是一种爱心,都是一种公益。爱心公益协会所要传播的就是这样一种理念,让公益平民化,生活化。人人都来参与公益,人人都有一颗慈善的心。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这个世界将真的会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温馨而又祥和。
佛教经历苏少隆佛缘甚深,2002年在南安杨梅山慧泉寺皈依三宝,成为一名虔诚的在家居士。遍访名山圣寺高僧大德,亲近善知识,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佛教思想改变苏少隆的生命态度,他积极生活却淡然处世,佛家慈悲度世的精神促使他创立爱心公益协会并全身心地投入佛教事业和公益事业,慈济众生。苏少隆居士担任的佛教职务: 南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泉州市太湖岩寺务委员会主任,昆明市宝洪寺管委会主任2008年正月初五,时任太湖岩住持传为法师年迈体弱,将太湖岩法炬传予苏少隆居士,经佛教协会批复苏少隆居士正式担任太湖岩寺务会主任主持重建太湖岩,公元2008年即修竣地下佛堂,公元2009年四月初三动工重建太湖岩大雄宝殿,重塑金身, 年 月竣工。殿宇一新,山川增色,千古道场得复重辉,绍承佛种,福泽十方,其因果功德不可思议。
文化经历苏少隆喜爱闽南文化,曾任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闽南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并创办《闽南人》杂志(原名《闽南》) ,亲任杂志主编。《闽南人》的办刊之路,繁复而艰辛。《闽南人》以其固有的坚韧、勇毅、实实在在地踏走每一个脚步。从创刊伊始的《闽南》,一路蹒跚而行,但《闽南人》依然站在历史的高度,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闽南文化而不懈进取。苏少隆发起开展的闽南乡土历史文化探访活动深入民间,挖掘收集整理了许多珍贵且有意义的乡土历史文化。探访活动,文化笔会,民俗体验,文化研讨等等。苏少隆关于闽南文化的推广策划务实而执着为挖掘、推广、宣传闽南文化,做着点点滴滴的努力。《闽南人》不是专业的学术研究期刊,更不是茶余饭后消遣的娱乐杂志。但他却要用他的笔,用他的镜头去“挖掘、见证、传承”闽南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让每一位读者能够因为《闽南人》的一段文字,一个镜头,而多了一份对闽南文化的了解。让每一位远在异乡的闽南游子,能够因为文字中故乡熟悉的一景一物,多了一份故乡的慰藉。让年长的你滋生一份淡淡的童年回忆,而又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年青的一代……苏少隆的诗就是很年少的自己,他很早就写诗,也很早就不写诗,他说诗歌的苏少隆只是一名过客,他的生命要如诗歌般的丰富和美丽,所以他不再用笔写诗。“对于写诗,一直以来我都是保持着我最原始的心态,原原本本地将我的感受、心绪像写日记时的心情一样地记录下来。我并不想刻意地营造什么样“诗”的气氛,我并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这些诗一直以来都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正因为这些诗,才使找清楚地看到自己,也正因为这些诗,才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种种美丽。”这是他年少时就为自己准备的诗集自序,苏少隆就是以这样一种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的心态来表达,他的诗歌灵性而脱俗,充满浪漫气息,追求唯美却不失本真。苏少隆诗歌作品约有300多首流世。
易学经历苏少隆自小嗜好易学,深入探研风水地理,周易八卦预测。博览群书,在易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独到之处,经过不断的实践他把易学和佛学融会贯通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预测风格,2009年(农历)九月十一日,苏少隆与释法一(泉州大开元寺当家、泉州佛教协会副会长) 正式在泉州酒店举行隆重礼师仪式,礼易学名家苏应推先生为老师,各界人士亲朋好友一百多人共同见证。苏应推先生祖籍南安康美,旅居菲律宾数十年。其祖五代皆为易学名家,对易学研究有独门心得,蜚声岛国菲律宾,是菲律宾易学权威之一。曾任菲律宾总统顾问。苏应推先生一生未收授门生。因缘际合,喜收苏少隆、释法一为门生,将祖传智慧和毕生心得教授俩门生。
社会评价苏少隆因为创立爱心公益协会以及在公益领城的付出和执着而被称为: 社会公益活动家。爱心公益协会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务实做事的原则,不作秀、不走过场,更不讲排场,不政治、不宗教,更不宣扬个人崇拜。能够尽自己所能地帮助每一位受助对象,实实在在为受助者提供一份帮助、一份鼓励,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充满信心、充满快乐地面对。同时,能够让每一位参与者在参与和付出的过程中体悟生命的点滴,拥有纯洁的快乐,学会感恩,学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