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员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概况简述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成立于1930年8月,是以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环境保护和人口资源领域的代表性人士为主,由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彭泽民、季方、周谷城、卢嘉锡、蒋正华等。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目前八个民主党派中历史较长的民主党派。它的前身是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等于1930年8月在上海创建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改现名)。

历史沿革成立初期,邓演达与当时在上海的黄农、汪盈科、邓次侯、余遇时等福建籍党员商议筹组福建省党务设计委员会,并于30年底派李得光、丘锦章、余遇时等回闽,设党部于福州西湖宁庐,李得光任常务干事,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工作。1931年8月,邓演达被国民党逮捕殉难后,福建省干事会暂停活动。1933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福建省干事会积极参与。“福建事变”失败后,参加事变的大部分党员离开福建,留在福建的党员停止组织活动。

抗战胜利后,汪盈科、李含阳、李得光、丘锦章等于1945年以福州为中心建立通讯站,联络各地党员,开展活动。1948年初,根据农工党中央的决定,重建福建省干事会。1949年农工党南方局决定由李述中、汪盈科、李得光、丘锦章、谢殷盘、郑静安、郑少雄等7人组成农工党福建省临时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福建省农工党组织走上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1950年1月,经农工中央批准,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

1954年8月,农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员会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活动,1978年恢复活动。1980年1月,农工党福建省第四次全省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选举产生新的领导机构。这次会议后,各级农工党组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各项工作出现了新局面,组织规模也逐步扩大。一批较年轻的新人先后进入新一届省委会,逐步实现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合作,至2007年,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已延续十届。

内设机构农工党福建省委机关共设四部一室,分别是:组织部、宣传部、参政议政部、社会服务部、办公室。《农工闽讯》是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的机关刊物。

性质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农工党福建省委在中共福建省委和农工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组织广大农工党员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教育,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参政党意识,积极参与政治协商,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注重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不断开辟为社会服务新领域。广泛联络海内外人士,1990年成立福建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五十多年来,在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我们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把促进福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体现作为,努力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为福建省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平安福建、和谐福建作出积极的贡献。

领导班子主委:陈绍军

副主委:李未明 苏文金 陈震宙 姚元根 刘献祥 施作霖 赖应辉

职能部门办公室 负责省委会机关行政文秘工作的综合性职能部门。

组织部 负责省委会组织建设工作和机关人事工作的职能部门。

宣传部 负责省委会思想、理论、宣传、传统教育和党刊编发等工作的职能部门。

参政议政部 负责省委会参政议政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职能部门。

社会服务部 负责省委会扶贫、科技咨询、办医、办学、公益事业等工作的职能部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