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活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课外体育活动沿革课外体育活动是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和教育的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已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

在我国,课外体育活动一直受到重视。1951年7月,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颁布实施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报告中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大学生,首先上好每周两节体育课,同时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两次班级课外体育活动。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适当组织学生参加运动竞赛,有条件的学校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9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在总则中把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的任务,并把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学生的健康状况等作为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标准。另外,还对课外体育活动作了具体规定。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1992年2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这一系列文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和意义,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和意义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以及其他活动,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学校体育组成部分的课外体育活动,理所当然成了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提负着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学校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除了上课以外,参加一些诸如文娱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等课外活动,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又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因此,课外体育活动既是一种广义的教育活动,也是学生和学校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满足学生身体活动的需要,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运动人才。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之一,有着自身的特点。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如下:

1.规定参与和自愿参与相结合

课外体育活动中,有些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比如早操、课间操和班级组织的集体锻炼等;有些则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参加与否,比如课余其他时间的活动。有些虽然必须参加,但内容上学生又可自愿选择。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既要有一些规定性的要求,又要给学生自由参与留有余地。既不能限制过死,又不能完全放任自流。

2.活动内容的多样化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没有硬性规定,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从学生自发地游戏、郊游,到正式运动项目及其比赛,凡是能用于身心锻炼与娱乐的体育手段,都可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严格规定,可以是全校的、年级的,也可以是班级的、小组的、个人的;可以是正式组织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组织的。

4.空间领域的广泛性

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活动的空间范围更为广阔。既可以在校园内,又可以在校园外;既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内;既可以在操场,也可以在教室;即可以在公共体育场所,也可以在大自然中。这种空间领域的广阔性,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5.自主选择性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空间领域的广阔性,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采用自我喜欢的方式和自己喜爱的手段从事体育活动,从而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发展和价值。

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野外活动、学校运动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