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春
毛晓春,笔名雨枫,甘肃天水人,学者、作家,金石书法家。

文学艺术成就作品集有杂文随笔集:《伤逝集》、《生命风景线》、《智者无为》、《与鬼对话》;评论集;纪实采访集《记者带着老百姓告状》、《我是记者》;长篇自转体三部曲小说《崛起的咸太阳》等。
毛晓春的随笔杂文既有中国传统随笔杂文的深厚沉重,又有着新时代随笔杂文的简洁明快、锋芒毕露 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评论其文是“乡土诗魂,心灵乐章”;著名诗评家张同吾先生评论其文是“诗的精魂,文之变体”;著名诗人牛汉评论其文“散淡之中透出深情”;著名诗人徐放评论其杂文、散文“有着诗话的语言,有着中国传统散文和鲁迅散文的精髓”。
作为西部籍随笔杂文作家的毛晓春,作品中充分反映了西部文化底蕴中的浑厚、苍凉和凝重。从他的随笔杂文中也可看出西部文人那种强烈的孤独、自卑和对自己无情的自我灵魂解剖。他作品中西部泥土式浓厚的清新文笔,是吹向文坛的一股劲风,一扫文坛的那股陈腐与低靡。读毛晓春的作品会为他作品中作者那种"夜不能成寐的忧虑",对社会、对人生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所感染。文化的陈腐与虚浮,精神的缺氧与少钙,弥散世间的铜臭与血腥,充斥天地的昏迷与强暴,是晓春随笔杂文中不懈揭批的主题。这也是他随笔杂文的精髓所在。
书法艺术成就毛晓春精研金石篆书,其书法艺术作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尤其他的篆书、隶书作品,被权威专家评为“上追殷商甲骨之遗风,下逮金石秦篆之余韵”。已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韵。因为金石大篆的识别之难,书写得困难,现在国内能系统专写金石大篆的无几人,晓春就是其中一个能系统写金石大篆的人。
毛晓春的书法,不以摹写刀刻为务,不以瘦削尖利为尚,扬毛笔宣纸之所长,授诗文联句而不拘,凭借自己对古文字研究的学养和深厚的书法功力,将秦权诏版、钟鼎碑碣,尤其是石鼓文之笔意,化于其中,故其用笔挺劲之中有含蕴,起落之间显锋芒,结体则变长为方,大小随形,方长并济,奇正相生,章法或庄严齐整,或错落有致,既遒厚,亦宽博,具有强烈的书法意味,风格独特。他从邓石如、杨沂孙、吴昌硕等大家的篆书中汲取营养,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功力作支撑,使其篆书的创新之路走得坚强而扎实。他的篆书从此胎息,又涉诸汉碑及隶楷,故其用笔谙铺毫之诀,又提收得起,于雄浑厚重之中能见朴拙平实。下笔沉重,笔墨丰厚,转折处显筋节,提按时亦畅达,力度饱满,节奏分明,运动感强烈。而结字于严整匀停中又暗藏变化,浑穆而灵动。所以他的书风有别于他人,有别于前人,是自家面目,个性强烈。
毛晓春还擅长用小篆或大篆书写长达数百乃至上千字的巨制,这首先要克服篆字字数有限的困难。所以我们在他的长篇巨制中,不仅能看到他扎实的书法功底,也能看到在古文字方面的扎实功力。其篆书中锋用笔,圆润遒劲,不急不滞,干净利落,匀平中有婀娜之态,流美中有深厚之感。小篆于平衡对称中尽曲直伸缩之妙,大篆结字则无论奇正、虚实、疏密、向背、对比、照应皆能在出奇制胜中不失稳健,在规整匀平中自寓巧思,从而达到齐而不齐,平而不平的效果,耐人寻味。
2011年2月7日晚,在水立方举办的首届中央电视台网络春晚第五场晚会上,著名书法大师欧阳中石携一众由老将军、老干部以及当代书法家组成的书法大师团在晚会现场展示书法楹联作品,与全球亿万网友一道分享书法楹联艺术。作家、学者、金石书法家毛晓春先生受邀参加书法大师团,在现场展示了他用金石大篆书写的对联“国强民富神州喜庆,和谐盛世岁必小康”。

历任职务毛晓春历任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文化创新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记协《中华新闻报•传媒观察》副主编、卫生部主管《健康大视野》杂志主编、中国长城将军书画院北京分院执行秘书长、中国传统文化论坛副秘书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