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帝城
邀帝城,始建于西汉初年,用于纪念汉高祖刘邦免去了家乡丰县的徭役。遗址位于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丰县志》(清光绪版)卷十五“古迹类”载:按《史记》:高祖征黥布过故地沛邑留十余日,作大风歌去沛,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尔,吾特为其以齿雍故,反我为魏。”这就是说,汉高祖帝业既成,衣锦还乡,归宴父老,因为刘邦委任的丰县县令沛县籍的齿雍带领部分丰县子弟反叛了他,投降魏国,所以引起刘邦的不满,开始时加恩了沛县(减免赋役)不优待丰县,经父老恳求,丰县父老又挽留宴请,消除了误解,才加恩丰邑。丰县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建筑了一座小城,命名为邀帝城。城中建了一座邀帝城庙(后改为邀帝城寺),用以祭祀高祖。以后寺院荒落,又经重修,丰县人张逢宸的《重修邀帝城寺记》作了详细记载。清雍正五年岁次丁未(公元1727年)的《丰县邀帝城寺碑记》作了记述。原邀帝城历经黄河决口洗涤,现仅存遗址;按照《丰县志》记载,其址位于现在宋楼镇的葛巴草集村。 2009年,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发掘出汉代遗址,日前经考古部门确认,为古邀帝城遗址。邀帝城最初为汉时纪念开国皇帝刘邦荣归故里而建,历代不断整修完善,后不幸毁于大水。此次丰县邀帝城的重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2009年1月底,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一位王姓农民在村西北地里挖果树坑,当挖到近一米深时,锹头突然铲到异物上,发出“滋”的一声。就是这一锹,一不小心,竟然挖出一段尘封了近两千年的历史烟云。随土而出的是一块石碑和一些残砖破瓦,石碑上有文字依稀可辨:邑故有邀帝城,距县治十五里,盖汉高帝帝业既成,归宴父老,而父老攀留之处也。当汉盛时,邑人荣其事,即其地筑城,中央建庙,以祀高祖……里人李君可勉等倡仪重修——经始于亥孟春,越孟夏告成。碑文是明末丰县籍贡生、清顺治版《丰县志》主笔张逢辰所撰写,叙述了清顺治丁亥年(1647年)重修邀帝城寺的起始经由。
在清代《江南通志》、《徐州府志》和明清版《丰县志》中均记载着邀帝城这个词条。汉代的《史记》和《汉书》虽没有直接出现邀帝城这三个字,但司马迁和班固却同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那段在邀帝城发生的真实故事: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了刘邦,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大败英布。途经沛地,他先是回到曾任职的沛县官署中设宴,把当年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丰沛父老故人请过来同宴,其间唱《大风歌》以抒壮志——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因为感激当年沛县父老帮自己起兵反秦,刘邦免去了沛县的徭役。欢聚数日,刘邦离开沛县,西行至丰邑西南之中阳里,家乡父老设帷帐,献酒肉,邀请留歇。刘邦遂停留与父老乡亲畅饮,酒酣而涕下,说出了内心深处一直想说的话:“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丰县人对于乡党刘邦怀着一种虔诚的敬意,不是因为他吟唱大风歌时的慷慨激昂,也不是因为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农民皇帝的丰功伟绩,而是因为他说出的这句话:“丰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我怎么能够忘记呢!”这位“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的乡党,半生冲杀于金戈铁马之阵,喋血在刀光剑影之中,命运的大开大合仍无法掩饰自己思乡亲乡的柔肠。他在两千年前所说的话,至今仍让人动容,为之感慨不已。也就是就在这个地方,刘邦赐丰县为汤沐邑,和沛县一样免去了徭役。
刘邦离家乡后再也没有回来,但丰县父老却把他装在心里。就在刘邦驻跸欢宴的地方,家乡人筑了个城,名为邀帝城。汉盛时,又在城中建庙,塑高祖像以祀,称邀帝城庙,后庙易为寺,叫邀帝城寺,也称邀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