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文联
[1]
丽水市文联(丽水文艺工作者组织),始创于新中国成立之初, 1981 年 4 月建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目前下设作家、戏曲家、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摄影家、书法家、民间文艺家、电影家、诗词等 10 个协会,共有会员 2000 多人。第四届文联委员会委员( 2003 年 7 月) 39 人。委员会主席团由主席 1 名、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 1 名,兼职副主席 4 名,共 6 人组成。本届委员会聘请顾问 4 名。
文联机关内设《丽水文学》编辑部,现有主编 1 人,编辑 2 人。
丽水市所辖 9 县(市、区)均于 1984 — 1986 年间先后成立了文联,目前有县(市、区)文联会员 3569 人,文联专职工作人员 26 人。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川,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文艺家。丽水文艺界有着光荣的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都有他们矫健的身影,为丽水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文艺工作者就在我区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各种形式的抗日歌咏、戏剧演出、抗战木刻等活动相当活跃。“龙渊印社”、“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等进步社团对我区文艺宣传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培育了一批文艺骨干,并通过宣传活动,在唤起民众奋勇抗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艺术工作,各种文艺活动遍布城乡,文艺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一批老的文艺团体得到了新生,新的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各县先后建起了越剧团、婺剧团、电影放映队等文艺单位,《岩泉》、《林海》等文学刊物也相继创刊。一大批热情歌颂党、歌颂新中国、反映山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劳动生活的文艺作品相继出炉。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家。虽然,丽水文艺工作也经历了“浮夸风”、“共产风”和“反右”的曲折,尤其是“文革”时期“文艺黑线专政论”的严重摧残,但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丽水文艺界同其他战线一样,在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坚持了党的正确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主流是好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东风的吹拂下,丽水的文艺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地方党委政府加强了文艺工作的领导,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文艺家素质不断提高,文学艺术创作日益繁荣,文艺活动空前活跃,各艺术门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于 1981 年 4 月 10 日 召开了丽水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来自全区 200 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丽水地区文联正式成立。从此,丽水文艺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娘家”。
文联成立以来,历届委员会严格遵守章程,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在出人才、出作品方面大显身手,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到 2003 年 7 月,召开第四次文代会为止,丽水市文联又经历了一个个新的发展机遇,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文联不断探索新的工作路子,积极履行人民团体“组织、协调、服务、指导”的职能,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目前,市文联所属 10 个协会中已有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 450 多人,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 90 多人,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有 100 余名文艺骨干进入鲁迅文学院、浙江大学作家班、浙江文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大中专院培训和深造,各类考察、采风、创作、研讨、展演活动频繁开展。仅仅在第三次文代会以来的 5 年中,全市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参展、演出、获奖有 5500 多件,在全国或国际获奖有 1300 多件。经过数十年的孕育,目前已形成了摄影、巴比松油画、书法三大群体,其中,摄影已成为誉满全国,蜚声世界的知名品牌。中国摄影家协会于 1999 年 12 月授予丽水中国第一个“摄影之乡”称号。并在丽水市建立了仙都、凤阳山、百山祖等 3 处国家级摄影创作基地。通过 2003 年“第十届国际影展”和 2004 年“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共丽水市委、市人民政府达成共识,决定将 2005 年至 2013 年共五届国际影展落户丽水举办。这一举措势必将丽水摄影推向一个更高的巅峰。在摄影品牌的引领下,丽水文艺事业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