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关村
盐关村地处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香溪河西岸,由原王家方、梯登岩、盐关三个村合并而成,共有7个村民小组,739户,2349人。过去由于山大人稀,山高坡陡,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特别是海拔600米以上的王家方、梯登岩片区尤为落后,多年来群众在温饱线上徘徊。一度时期,盐关村成为全镇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自2006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来,盐关村累计获得国家投入的各类项目资金540余万元。村两委紧紧抓住政策机遇,以“打基础、兴产业、强能力、促增收”为目标,突出重点项目,实施六大工程,盐关村在整村推进中开发,在扶贫开发中变化,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
大力实施通达工程。“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便是困扰盐关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实施整村推进后,盐关村确立了“一年修路、二年巩固、三年硬化、四年形成路网”的建设目标及思路,在完成通组公路修建后,投资157万元硬化了“大(大岭坡)王(王家坊)路”和“王(王家坊)梯(梯登崖)路,硬化总里程9.65公里。形成了以省道秭兴路为轴,以大王路、王梯路为辐射线的环村公路格局,成为全镇第一个实现组组通硬化路,60%以上农户通车的行政村,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
大力实施农业夯基工程。盐关村平均坡度在15度以上,王家方一片地区不少坡度超过25度,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在实施整村推进中,盐关村从提高地力入手,强化水利、电力设施等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投资1.5万元维修黄家堰塘,投资10万元修建100口容量2000立方米的抗旱水池,基本结束了王家方一片“望天收”的历史;在王家坊、梯登岩新增2台变压器,改造9公里高低压线路,为半高山地区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配套完成沼气池建设38口,发放生化质汽化炉30个,“三建一改”项目入户率达40%以上。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盐关是柑桔专业村,但过去粗放式管理和扩张式拓展阻碍了柑桔生产,造成柑农增产不增收。盐关村充分捆绑使用国家扶持资金,加快主导产业提档升级。2008年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投资157万元新建柑桔园300亩,改造柑桔林350亩。2009年结合长江流域标准化柑桔园建设项目,投资134.45万元完成品种改良500亩,疏株间伐220亩,改良土壤500亩,土壤检测500亩,绿色防控500亩。围绕提升柑桔品质,优化品种结构目标,不断促进全村柑桔产业提档升级。同时,狠抓产业结构调整,遏制柑桔向海拔550米以上地区盲目拓展的局面,投资20万元在王家方发展优质薄壳核桃350亩。如今,盐关村基本形成了以柑桔、核桃为主导产业,以生猪养殖和打工经济为两翼“三驾马车”的经济发展格局。到2009年,全村经济园林已达到2725亩,生猪出栏4000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2785元,比2008年增收196元。
大力实施甘泉工程。盐关村虽然地处香溪河沿岸,但清澈的河水白白的流淌在山脚下,而山上在找不出一处泉水,90%以上的群众只能居高临下、望河止渴,吃水用水难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解决。群众期盼饮上清洁卫生自来水的呼声较为迫切。盐关村把甘泉工程作为扶贫工作的又一重点,投资24万元,在缺水最严重的二组、三组和五组新建多口生物净化过滤水池,帮助尚未通上自来水的 123户群众通上了自来水,让他们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吃泥坑水的历史。现在,盐关人不在为饮水发愁,全村基本实现人蓄安全饮水。
大力实施“福平”工程。自然条件的恶化是造成盐关高山群众贫穷困难的主要原因。人们常形容王家方过去是“三多三不上门”:窝棚似的房屋多,鬼不上门;吃红薯度日的人多,贼不上门;男人打光棍的多,女不上门。2005年,原王家方村35岁以上的光棍就还有60多人。为从根本上改变高山群众的困境,盐关村紧紧抓住“福平”小区搬迁建设的机遇,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王家坊岩头上的群众实施扶贫搬迁。“福平”搬迁小区选址在条件相对较好的王家方新修公路沿线。2006年启动实施后,盐关村配合相关部门精心组织规划实施,完成小区水、电、路设施配套。在村党员干部的动员和帮助下,小区计划安置搬迁的78户 302人,已完成搬迁安置68户260人。按标准图纸建造的68幢楼房一字儿排在公路两侧,掩映在翠绿的橘树林中,过去荒凉的地方出现一片新农村景象,王家方的高山群众在完成整体搬迁之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人挪活、树挪死”的含义,也第一次有了城里人的感觉。一位姓乔的大爷说,“福平”搬迁给高山群众带来了福音。
大力实施重点帮困工程。由于区位优势和自身条件的不同等原因,盐关群众贫富悬殊的情况比较严重。全村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口达到138户442人。突出重点贫困对象,大力实施分类扶贫成为完成整村推进的关键。近几年,盐关村一是坚持智力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对初高中毕业返乡的贫困学生实施“技能补课”,鼓励参加青华职校、县职教中心接受职业教育,每年有20多名贫困学生接受资助学成就业。同时按照“差别式”扶贫方式,采取不同标准的资金、物资和技术的扶持,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贫困人口逐步建立稳定的脱贫致富产业。二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救助式扶贫。全村70户农村贫困家庭139人被纳入农村低保范畴,10户五保户和1名孤儿实现了五保供养,救助金额达77188元。
“整村推进”带给盐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四年扶贫开发,昔日贫瘠荒凉的盐关村成为全镇各项工作的亮点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实现华丽转身:环村公路如银蛇缠腰,漫山桔树似碧波荡漾,栋栋新楼拔地而起,经济发展实现“弯道超速”,2009年柑桔产量5736吨,比2005年的3300吨增加74%;生猪出栏 3400头,比2005年2400头增加42%;全村经济总收入2219万元,比2005年1450万元增53%;农民人平纯收入3036元,比2005年2340元增30%。“路边一排楼房,出门车来车往;电视电话进房,甘泉自动上缸;地里载有摇钱树,山上山下都小康。”群众把赞美之辞化作了新民谣。过去坐“冷板凳”的落后村,如今成了常受表彰的先进村,从2007年开始,盐关村先后被表彰为归州镇“五好基层党组织”、秭归县“生育文明建设先进村”、“明主法治示范村”,已成为秭归县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