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瓷器中的一种釉下彩形式的产品,即为釉下的红色。其工艺为用氧化铜在瓷器的胎体上绘制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还原烧制而成。一般认为,釉里红瓷开创于元代,成熟于明代,而到了清代之后,也有所发展。烧制釉里红瓷器要求有较高的温度,因此烧制成功并不容易,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珍贵性。纵观元代釉里红瓷器,胎体较厚,一般呈白灰色,釉面则是青白色,而烧制的器具表面往往有接痕或者削过的痕迹,底部挂釉处呈红色。元代开创的釉里红瓷是难得的一种新品种,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铜红色料的性质很不稳定,对温度的要求极高,温度稍微有变化,便不会出现满意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原铜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容易流串或者融合,若温度不适宜,便会前功尽弃。由于技术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因此,釉里红的出现,应该说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
从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元代的釉里红在装饰、造型等技艺上多有借鉴青花瓷器的模式,但也有自己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