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至滴水成珠

熬至滴水成珠作者:池莉
页数/字数: 262/170000
市场价:¥29.0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262 页
ISBN:7506336197
版本:2006年05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如是我闻及我闻如是。第一部分纪录的是作为普通女人、母亲的池莉在衣食住行、相夫教女生活中的人间烟火,其中池莉对女儿的自由式教育更是体现出了作家鲜为人知的一面。第二部分记录的是作为作家的池莉的阅读和写作,对古今中外作家的个人阅读,写作状态的记录。
内容简介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著名作家池莉的最新作品《熬至滴水成珠》,该书是自《有了快感你就喊》问世3年以来,池莉出版的第一本新书。据悉,池莉在书中记录了普通女人、母亲和作家这两种身份对其人常生活的撕扯,以及她对这种撕扯的平衡。此外,池莉还如实地记录了日常的写作状态,包括创作《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以及早期的《小姐你早》、《生活秀》等作品时的焦灼与喜悦。
《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如是我闻及我闻如是。第一部分纪录的是作为普通女人、母亲的池莉在衣食住行、相夫教女生活中的人间烟火,其中池莉对女儿的自由式教育更是体现出了作家鲜为人知的一面。第二部分记录的是作为作家的池莉的阅读和写作,对古今中外作家的个人阅读,写作状态的记录。从早期的《小姐你早》、《生活秀》以及近期的《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池莉如实记载了写作过程的点点滴滴,喜欢池莉以及池莉作品的读者将从其中感受到池莉构思、运笔之间的苦与乐。
因此,可以把书里的文字一页页串联起来,当成池莉的自述读,从其中读出一个女人的一个个苦故事累故事爱故事痛故事和心灵的觉醒故事;也可以把这些文字干脆就当成一篇篇精美纯粹的散文读,字里行间紧紧贴近生命的谦卑和自在,该是对人生清楚的透视,也珍藏着人性中最深情的独白。“我要记录一个奇遇。记录某个时刻的悄然而至。就是这个深秋的一天,清晨的某一刻,我在细腻的秋雨声中慢慢醒来,仿佛一滴水珠子。”池莉这样写着。这是对书名的诠释,也是对她生活几十年、写作几十年的总结和回顾。
作者简介池莉,女,作家,1957年生于湖北。自幼开始写作,发表作品二十多年,著有《池莉文集》(七集)以及小说散文诗歌多种,获各种文学奖多项,有多种文字译本,有多部小说的影视作品改编。
媒体推荐“我要记录一个奇遇。记录某个时刻的悄然而至。就是这个深秋的一天,清晨的某一刻,我在细腻的秋雨声中慢慢醒来,仿佛一滴水珠子。” 池莉这样写着。
目录第一部分 如是我闻
1.熬至滴水成珠
2.买酒记
3.上海的现实主义
4.从每个视角无限接近
5.我们是否应该结婚
6.女人与花事
7.一颗自己的心
8.生命是用来挥霍的
9.假墙的秘密
10.盛夏之妖
11.一个人的火车
12.别听女人讲故事
13.不仅仅是左手
14.不是谈古玩
15.不是谈女人
16.不是谈享乐
17.不敢信罗素
18.好日子怎么过
19.中国工人
20.晒月亮
21.想念一种喝酒的方式
22.开会
第二部分 我闻如是
23.一个自由灵魂和细腻多情的生活者
24.沉下去浮上来
25.十年识得范用字
26.闻香识小说
27.怀着夏日母性的心肠成为一棵树
28.缓缓通过生命之廊
29.向棉花学习
30.怀疑台湾
31.看麦娘的意思
32.我与《上海文学》
33.读我文章若受兰仪
34.生活本是一场秀
35.一夜盛开
36.多种宿醉一样美丽
37.永远的浪漫
38.金色的收获
39.写作状态实录之一
40.写作状态实录之二
书摘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
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更不要以为有了偏僻乡村,目的就八九不离十了。不是的。这种意象不是浅显的看图说话。能够形成这种意象的,要木篱笆,要野玫瑰,要好阳光,要一道碎石小路,从篱笆下面蜿蜒伸出,远远地,远远地深入到了起伏的山坡,要山坡上有茂密的针叶林,要林子里淡淡地散发着松香。
说的是人呢,说的是人生的春呢,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说: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了。
用一种更加日常的话来说,人生的春便是一种懂事。
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煎熬出来的,苏醒是煎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煎熬出来的。
玄妙的是,需要多少的煎熬呢?又需要多久的煎熬呢?所谓的漫长,那应该是多长呢?法海和尚,老得白胡子一大把,也还是无法彻底圆通,喜欢纠缠白娘子和许仙的家庭婚姻之事。六祖慧能,3岁丧父,自小卖柴养母,连文字都不认识,偶然得闻佛语,心即开悟,于刹那间便明心见性,立刻出家,然后修成正果。像我这样,写作半辈子,也算受了不短的煎熬,且不谈自己的写作,单说艺术鉴赏方面,在十余年前,我就觉得自己也算是知春了。不少著名作家的作品,看上去或巍峨,或工整,或灵动,或俊秀,诠释一个什么道理,都披挂在作品的形式上,十分易于让评论家一眼就看出好了。这些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在玩可爱,装童稚气,于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假装很复杂地把玩具藏起来,而另一个人假装很深刻地找到了它。这种把戏非常容易迷惑具有发言能力,并且乐于表现发言能力的泛知识阶层,大家一热闹一追捧,一伙子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名利。于此,我会马上露出不屑甚至公开厌恶。我要求文如其人,要求格物致知,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要求艺术家首先具备天赐的直接感受人类情感的强大能力,又在后天能够使用这种能力遨游历史现实与人类心灵,然后剥茧抽丝,去繁就简,将他获得的核心理念完全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