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登堡防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3-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兴登堡防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西线指挥官兴登堡为防御协约国军队而构建的防御工事,也叫“齐格菲防线”。

形成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到1917年,协约国占据了领先优势,这时,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勒将军取代了一向谨小慎微的霞飞将军,他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德国方面,用东线取得胜利的兴登堡取代了法金汉,他鉴于在前一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决定在西线采取守势,而在海上展开无限制的潜艇战。德国人希望通过这种策略迫使英国人因饥饿而投降,同时将法国孤立在欧洲大陆上。于是他们将部队撤回到一个新的设防阵地“齐格菲防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兴登堡防线”。

防线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特点是防御性的武器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种冲锋在深壕沟、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没有多大效果。

“兴登堡防线”更直、更短、筑有更多的防御工事,当尼韦勒将军的军队跃出壕沟发动攻击时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条防线使得协约国蒙受了四十万人的伤亡,而德国人只有二十五万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