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3-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概况位于云南省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的东山济胜大小寺,实为圆觉寺和玄珠观的合称。圆觉寺位于巍山县城东南的灵应山,原为明代左土司之母所建,历经明、清三次扩建,成为今天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玄珠观座落在玄珠山上,与圆觉寺相距二里。始建于唐初,它的前身是南诏王室蒙氏宗祠。玄龙寺与圆觉寺合称为“大小寺”,是蒙化十六景之一。小寺玄龙寺建筑面积超过大寺圆觉寺300平方米,是以“大寺不大,小寺不小”。

历史沿革大寺名为圆觉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为蒙化土官知府左氏所建。

万历年间重修,后焚毁,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重建,康熙年间重修,成为今天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

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小寺叫玄珠观,也称为玄龙寺,始建于南诏时期,它的前身是南诏王室蒙氏宗祠。明初重建,明末毁。

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重修。

1981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寺(圆觉寺)殿宇情况:寺依山势,有山门、弥勒殿、真如殿、大雄殿及两侧观音殿、伽兰殿、文昌宫、三官殿、准提殿等建筑组成。寺内尚听月庵、系风亭、小桥、池塘等苑林,融寺院与园林与一体。风景与名人:寺前建有双塔,亦为明成化间所建,直插蓝天,气势雄伟,前人曾概括为“浮屠削玉”一景。明代文学家杨慎曾寓居于此,留下了“一水抱孤城,烟渺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山朝叠阁,雨晴浓淡,依栏人在画图中”的对联,对联笔锋苍劲,内容形象而富有画意,不仅写出了圆觉寺风光如画的特点,也写出了清平中人的感情。又有当地名人雷应龙、张端亮等在寺内攻读诗书。除杨慎为寺题楹联外,尚有明朝举人朱光霁、文人吴绍周、朱寰等到的诗文。清朝号称滇西三绝人物的张端亮以及彭印古、姚志道都为圆觉寺挥毫泼墨。

大小寺

小寺(玄珠观,玄龙寺)殿宇情况玄珠观由十六间大小殿堂组成,有玉皇阁、三官殿、吕祖殿、关圣殿、财神殿等。风景寺依玄珠山而建,层台叠阁,气势雄伟。其布局为在南北中轴线上建山门、石坊、四圣殿、石牌坊、玉皇大殿。大殿之东,有关圣、三皇、吕祖、观音诸殿和弥罗宫、芭蕉楼、碧波室、禅堂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轴线,根据地势,采取由西到东上下三台横列落,内多园林小景。

玄龙寺建筑以山门及大殿最佳。山门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样,宽三间,前后檐下施以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细。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8米,进深16.2,高12米。前为走廊,檐下施以七踩斗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

民俗与俗语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当地群众都要到玄珠观赶“龙华会”(又称松花会),这一民

大小寺

俗一直流传至今。

“大寺不大,小寺不小”,由于小寺面积较大寺大,而有此俗语。其寓意为“大事不大,小事不小”,没有那件事重要至不可替代,天塌了有高人顶着,不用过分的焦急,忧心;也没有那件事是正直的小事,一不留心,会带来巨大麻烦。总之要辩证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

“小寺不塔,大寺塔”,由于大寺有塔,小寺则没有,而有此俗语。其寓意为“小事不tá,大事tá”( tá,巍山方言,大意是拿不住,不牢实),小事办得了,大事总是出问题之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