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
简介滨州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7月,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3人(外聘),硕士 10 人;博士生导师2人(外聘),硕士生导师1人(外聘)。
一、设置的意义
体育科学研究所是我校体育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开展体育科研攻关活动基地。成立体育科学研究所,为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平台,充分展示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的成果,为体育教育行政决策咨询服务,为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服务,为繁荣体育科学服务。
二、研究方向
体育科研所的研究方向: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培育体育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提升体育科研所在体育科学研究某些领域方面的竞争力,提高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对体育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对体育科学发展的重大、前沿学科课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实行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行对重大课题实行科学研究中预先研究制度,科研课题的储备制度,鼓励科研人员按课题指南或自选课题申报。瞄准体育科学的发展方向,紧跟时代脉搏,开辟新的领域。
(一) 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成立了滨州学院体育系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加强对学生《新体育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服务。
(二)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服务
围绕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精神和“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对2008北京奥运会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支持性和保障性研究。
(三)加强人民群众健身体育的研究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增强全民族体质和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开展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系统研究,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服务。
(四)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从我国农村体育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入手,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追踪研究、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发展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主要研究内容(课题、成果及成果奖)介绍
科研所成立以来,主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围绕“十一五”规划,立足体育事业稳步协调发展,对体育理论、体育产业、体育文化、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先后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的申报工作,现在正在主持和进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山东社区我国体育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06BSZ028)、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创新体系研究》(B2006012)和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发展计划项目(J06W51)3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等体育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谢琼桓教授的“式论兴奋剂对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和任保国教授“论体育产业资本运营及其发展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我国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分别获2006年山东省社会科学第二十次优秀成果二等奖和2005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构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支持体系研究》,获2006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及其发展》和《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和风险控制初探》,获2006年第十五次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学术带头人简介
1、吴国生,男,1960年10月生,山东省博兴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滨州学院体育系主任,滨州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负责人。兼任滨州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滨州市田径协会主席。2005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1980年毕业于滨州师范专科学校,长期从事体育管理、体育教学与训练、田径运动发展趋势、体育产业等研究工作。参与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我国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1项,世行贷款《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1项,院级科研课题6项。先后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体育类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6篇,出版著作、工具书4部。获得省、部级论文一、二等奖5项。
2、任保国,男,1956年12月生,山东省广饶人,教授,大普,中共党员,现任滨州学院体育系教师。现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兼任滨州学院体育系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滨州市田径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1989年被评为“惠民地区优秀教师”,1993年被评为“滨州地区首届青年科技奖,1994年被评为“滨州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6年被评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长期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1997~2000年参加并完成了国家4部委《饮用豆奶改善中小学营养与健康水平的研究》课题;2000~2003年参加并完成了《山东省滨州市国民体质监测》课题;2002~2003年主持并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现在正在主持和参与4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多年来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田径》等全国重要体育刊物和书籍上独立和合作公开发表的论文共计200多篇,出版著作16部。独立和合作发表的论文有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体育等刊物全文转载。主要科研成果《对合作与竞争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获2001年山东省社会科学第十六次优秀成果三等奖,《我国体育数字化期刊的发展现状研究》获2002年山东省社会科学第十七次优秀成果三等奖;《我国学校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获2004年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我国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获2006年山东省社会科学第二十次优秀成果二等奖;《构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支持体系研究》,获2006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及其发展》和《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和风险控制初探》,获2006年第十五次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从1985年任教至今,为学校培养了18名山东省大运会冠军、24名亚军,其中,闫美荣、常佳慧在1999年第10届山东省大运会上以54分24秒1和54分27秒87的成绩获得女子10000米竞走冠亚军、并打破山东省大运会最高纪录。
主要工作业绩曾被山东电视台、山东广播电台、滨州电视台、滨州广播电台和滨州日报等5家新闻单位报道过。
贺明津,男,1957年5月生,山东省广饶人,教授,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任滨州学院体育系教师。山东省高校排球协会委员,山东省排球裁判委员会委员。主要科研论文:《念动训练在排球技、战术教学中的应用》、《体育专业教学应重视“无形技术”的培养》、《排球脚击球初探》、 《再探—攻与防守概念体系》、《论电视媒体推动体育产业兴隆》、《从青少年体质状况看我国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山东省青少年排球比赛分析三线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参加两部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专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一部任副主编。参与课题:1、大众教育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负责人)2、飞行技术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置体系研究。第三位。
3、赵雪梅,女,1968年12月生,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现任滨州学院体育系教师。2003年荣获滨州市青年科技奖,2006年荣获滨州市优秀知识分子称号。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严谨治学,乐于奉献。在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工作理念,潜心科研工作。近几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9篇,并多次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先后承担及参加了省、市、院5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4、殷晓辉,男,1967年6月生,山东省博兴人,副教授,大学本科。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在北京体育大学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并获得硕士课程进修班结业证。现任滨州学院体育系教师。兼任体育系教学秘书。2001年10月荣获滨州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参加工作18年,先后主讲了《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史》和《足球》五门课程,参编了两本著作,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在中文类核心期刊《体育文史》中发表论文两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一篇,德国出版发行的《运动科学研究》中发表一篇,在加拿大出版的《世界华人体育研究》中发表论文两篇,省级9篇,有一篇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大众体育网专家论坛收录。
共参与了两项课题的研究,一项是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专项研究课题----子课题《优秀跳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现已结题。另一项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常见失误的研究》,现已立项。共主持两项课题的研究,一项是2006年院级重点课程《体育心理学》,另一项是2006年度院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舞蹈学(体育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先后在省、市组织的优秀成果评比中共有五项成果获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