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渗
逾渗原理 简介处理强无序和具有随机几何结构的系统的理论方法甚少,其中最好的方法之一是逾渗理论。逾渗模型引人入胜,一方面在于其数学上像玩游戏般地迷人,另一方面则是它为描述空间随机过程提供了一个明确、清晰、直观而又令人满意的模型。
逾渗理论处理的是在庞大无序系统中由于相互联结程度的变化所引起的突变效应。
逾渗转变,指的是在庞大无序系统中随着联结程度,或某种密度、占据数、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程度,系统内突然出现(或消失)某种长程联结性,性质发生突变,我们称发生了逾渗转变,或者说发生了尖锐的相变。正是这种逾渗转变,使之成为描述多种不同现象的一个自然模型,用于阐明相变和临界现象的一些最重要的物理概念,其中许多概念对非晶态固体(高分子材料是典型的一种)是十分有用的。
表1逾渗理论的应用例子
现象或体系
转变
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流动
群体中疾病的传播
通讯或电阻网络
导体和绝缘体的复合材料
超导体和金属复合材料
不连续的金属膜
螺旋状星系中恒星的随机形成
核物质中的夸克
表面上的液He薄膜
弥散在绝缘体中的金属原子
稀磁体
聚合物凝胶化,流化
玻璃化转变
非晶态半导体的迁移率
非晶态半导体中的变程跳跃
堵塞/流通
抑制/流行
断开/联结
绝缘体/金属导体
正常导电/超导
绝缘体/金属导体
非传播/传播
禁闭/非禁闭
正常的/超流的
绝缘体/金属导体
顺磁性的/铁磁体的
液体/凝胶
液体/玻璃
局域态/扩展态
类似于电阻网络
逾渗理论的重要实际意义,在于它可广泛应用于说明众多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现象,迄今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表5-1列举了十五种不同的现象,都是已采用逾渗模型加以分析的。
表1中约一半属宏观现象,一半属微观过程。宏观和微观的分界线在表的中间。这儿特意把两种极端情形并列以便于区别,请注意不同例子的特征长度相差可达1035。银河系的特征尺度量级为1022cm,而核子的尺度量级为10-13cm,用以说明逾渗理论广阔的适用范围。
表5-1的下部列出了逾渗理论对非晶态固体的应用。请注意逾渗现象与电子定域问题(非晶态固体的迁移率或安德森转变)以及原子定域问题(玻璃化转变)的联系,二者均属于凝聚态物理现象,其特征长度的典型值为10-8—10-2cm。非晶态固体是逾渗理论概念的一个富有成果的应用领域,它提供了一个具有丰富的无规结构的自然对象。在这里,拓朴无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聚合物科学而言,逾渗理论可用于阐明玻璃化转变、溶胶-凝胶转变(见图5-11,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玻璃化转变)等相变过程,也可用于说明聚合物功能化和高性能化改性研究中(如导电、导磁、发光、阻燃、组装、共聚、共混、复合、增韧、交联、碳黑增强、凝胶化、IPN等)各式各样的临界现象及其中最重要的物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