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宏杰
个人简历戴宏杰 男 1966年5月出生于湖南邵阳
学历:1984-1989 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通过CUSPEA考试赴美留学。
1989-199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1-1994 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学术任职:
●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 ●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员●美国材料研究协会(MRS)会员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1989.9-1994.6
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跟随C.Lieber教授从事博士论文工作: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二维电荷密度波系统的结构和随机杂质钉扎效应●高Tc超导体中的磁通结构和缺陷钉扎效应●低维固体材料的化学合成
1994.9-1995.9
在哈佛大学Charles Liber教授的科研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导电原子力显微镜●单个纳米材料的电学性质
1995.9-1997.7
在Rice大学跟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E Smalley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富勒烯为基的纳米技术●富勒烯纳米管的合成、提纯、表征和应用●单根碳纳米管用作原子力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
1997.9-2002
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科研方向为:
●新型纳米材料的化学●利用新型探针和新的成像机理的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及其应用●新型一维纳米材料与微米/纳米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发展新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纳米尺度的固体物理研究
2002年获得终生教授职位
2006年获得正教授职位
2007年获得J.G. Jackson & C.J. Wood 荣誉教授
2009年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Fellow o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成立于1780年,每年通过会员推荐和选举,接纳各界杰出人士成为新院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中心,该院当前的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科学技术、全球安全、公共政策与美国机构、人文和教育等方面。学院共有4600位院士,他们都是学术、艺术、商业和公共事务领域的带头人。
主要学术成绩及创新点(1)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掺杂二维电荷密度波(CDW)系统中金属杂质对电荷密度波的影响;发展出了二维熔化过程的定量计算方法。代表性文章有: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6, (1991) 3183●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9, (1992) 1567
(2) 研究了高温Bi系超导体中磁通晶格的结构及超导材料的面缺陷,点缺陷和人为产生的柱状缺陷对磁通的影响。对理解高温超导中的磁通钉扎和寻找提高高温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代表性文章有: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2(1994) 748 ●Science,265(1994)1552 ●Nature,371(1994)769
(3) 与当时在哈佛大学访问的清华大学范守善教授合作发展出了利用碳纳米管制备碳化物纳米棒的技术。研究结果为一维纳米碳化物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发表在《Nature》杂志[Nature, 375(1995)769],在纳米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4)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单根碳纳米管电学性质进行实验测量,发展出了利用导电AFM测量单根碳纳米管电导的技术,为解决纳米尺度输运性质测量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同时为AFM开辟了新的功能。发表在《Science》杂志[Science, 272(1996)523]。
(5) 发展了利用单根碳纳米管作为AFM探针的技术,解决了AFM针尖易损坏的的问题。同时可大大提高AFM垂直方向探测深度。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Nature, 384(1996) 174]。研究结果还有可能扩展到其它一维纳米材料,对扫描探针显微镜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应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6) 发展出了提纯和切断单壁碳纳米管的技术,可把单壁管切割成所希望的长度,获得类似于大的富勒烯分子的单壁碳纳米管。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Science, 272(1996)523]
(7) 首次用四点法测量了单壁碳纳米管的输运性质。发现单壁碳纳米管的输运行为象完美的量子线。为单壁碳纳米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发表在《Nature》杂志,[Nature, 386(1997)474]并被选为该期自然杂志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