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尸
一、中医病名?《诸病源候论·伏尸候》记载:伏尸者,谓其病隐伏在人五脏内,积年不除。未发之时,身体平调,都如无患;若发动,则心腹刺痛,胀满喘急。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於後。养生方导引法云:叩齿二七过,费咽气二七过。如此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 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伏尸皆去,面体光泽。
宋 ·唐慎微《证类本草》(曹孝忠校,寇宗演义》卷二一:“白颈蚯蚓味咸,寒、大寒,无毒。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虫毒,仍自化作水。”
二、汉语词汇词语释义拼音:fú shī
解释:(1)谓杀人致死。《庄子·则阳》:“﹝触氏、蛮氏)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炸丸匕首,购我自由,左手把民贼之袂,右手揕其胸,伏尸数十,流血五步。”
(2)尸体倒地。犹言死亡。 晋·潘岳 《关中诗》:“好爵既靡,显戮亦从。不见 窦林 ,伏尸 汉 邦?” 王闿运 《武提督碑》:“勇者伏尸,怯者凶惧。”《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倒在地上的尸体。指死者。前蜀 杜光庭 《行军仆射醮宅词》:“其有伏尸故气,金土邪精,滞爽游魂,幽灵暗魄,各乘善力。”
(4)伏在尸体上。《战国策·燕策》:“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后汉书·李固传》:“﹝质帝﹞语未绝而崩,固伏尸号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