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湖

嘉兴范蠡湖范蠡湖位于嘉兴环城南路,二号桥附近,嘉兴一中的西邻(现嘉兴三中)。原湖面宽阔,有人考证南湖原也为其一角,后因筑城而成为一小湖泊。目前湖长100米,宽15米,占地5351平方米。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范蠡与西施委婉动人的故事,就是吴越春秋的副产品。
西施,姓施,春秋末越国苎萝人(今浙江诸暨人),本名施夷光,也名先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欲献美女给吴王,以乱其国政。于是越王便把得到的美女西施,郑旦装扮起来,用时三年教习举止,歌舞,吴国风俗,派范蠡把她们献给吴王,吴王果然被女色迷惑而不顾国事,最终被越国所灭。
据考,越王勾践复国灭吴之后,说西施乃亡国之妇,命人沉于江底。但民间却大量流传西施随范蠡泛游五湖的故事。
范蠡,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越国大臣,著名政治家。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尽其全力和越王一起共商救国之策有二十几年,终于灭吴雪耻,又北上征服齐,晋,使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在被封为上将军回返越国之后,范蠡由于深知勾践刻薄寡思,只可共患难,而难以同富贵,于是携家人离开了越国。
范蠡和西施为实现雪耻复国大计,忍辱负重,深入虎穴。去国途中,西施因病暂居 (嘉兴)南湖边。她以身许国的精神感动了百姓,纷纷献上莲心羹为其治病,留下了西施品果学绣的故事。
灭吴复国后,范蠡为避越王迫害,偕西施重来故地,在湖边隐居,西施每日妆后,将脂水倾入湖中,湖水染为胭脂色,湖里螺蛳吃了脂粉水,变成了五彩螺。后范蠡,西施由此发悼,泛游五湖。
后人寄托思念,将此湖叫做范蠡湖,又在湖边建起西施妆台。晨光熹微或月白风清之时,坐在台边向下凝视,似可看到西施色彩斑斓的裾,正随着湖水轻盈地摇曳,浮动。
范蠡湖还有西施冢之称,相传西施死于此,墓葬湖中。湖西北岸筑有水轩一座,即西施妆台,为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内原有范蠡和西施塑像。妆台北面墙中有“少伯祠”白玉石匾一块,系清光绪八年(1882年)夏立,妆台东侧湖上有西施石雕像及“沉鱼”二字。范蠡湖历史悠久,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状元姚颖匾湖畔,名“景范庐”,明代其地筑有祠宇,称范蠡湖。范蠡湖多石刻,在妆台北立面上,有文徵明手书“浮碧”、两字石刻,外墙上有明车大任所书“放生池”,池郭所书“陶朱公里”等石碑。另外,还有清乾隆时钱陈群所作《重建金明寺碑记》及王蘧常,谭建丞,张振维等名家墨迹。
嘉兴,是吴越两国争霸的主战场,并因此而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根据史料记载,“蠡为越上大夫,竭智灭吴,报会稽之耻,勾践尊为上将军。蠡以盛名难久居,自李韭溪泛五湖去即今范蠡湖。”清俞樾《春在堂集》载“国朝无名氏述民记云:康熙四十一年(1702),嘉兴开河,新桥下开出船一艘,深埋河底,不敢掘而止。金明寺范蠡湖内亦有船一艘,半在城内,半在城外鸳鸯湖,相传范大夫之舟也。”
许多诗人也为这块土地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清代朱彝尊的《鸳鸯湖悼歌之四十八》: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耦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
《种桃道人寄诗》:
吾友何年肯抵苏?不愁腊酒沽三壶。秋虫四壁续新网,落日一窗备旧书。胥子门开阖闾庙,秋娘渡下范蠡湖。小红自在松林候,敢问姜郎诗可如?
张尧同的诗:
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
湖柳丝丝醮碧波,金驼坊外绿阴多。落花何处寻西子,范蠡湖中五色螺。
菏泽范蠡湖

菏泽范蠡湖位于定陶县城内,今南关北首,据说这里是范蠡当年养鱼的地方。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他出身贫贱,后仕越为大夫,擢上将军,与勾践深谋20余年,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2年,回越后,帮助越王勾践10年生聚,埋头奋战,协力图强,终于一举灭吴。雪耻后,范蠡以为人可以共患难,难以共安乐,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于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厂子。”范蠡曰:“君行今,臣行意。”·计然之策匕,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返也。至齐,变姓名曰鸱夷子皮,耕种经商,致富于湖畔,时日不长,就置产万余。齐王闻其贤,聘为上卿,又获利千万,末几弃官,散其财以给乡党,怀重宝另找谋生之地,最后干公元前473年转辗来到了宋国的经济都会定陶。
当时的定陶,是中原地区最繁荣的经济都会,一度享有“天下之中”的盛誉,致使范蠡留恋不舍,在陶作起了商人。他精通行情时务,又善于用人,因而生意兴隆。故《史记》载:“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遂而不责于人,故善治产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间三致干金”。当时的商人都很钦佩他,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范蠡经商之余,还和农民一起开荒种田,饲养五牝,相传我国最早的养鱼专著《陶朱公养鱼经》为范蠡所撰,这部名著的问世对战国以后的养鱼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原书已佚,但《齐要民术》中所叙述的养鱼方法,均引自《陶朱公养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