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紫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3-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个人简介:刘紫岗,1966年出生,河南人,当代著名山水人物画家、书法家、诗人。自幼酷爱书画艺

刘紫岗

术,十四岁在洛阳青少年宫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八女投江》后来刊登在《解放军文艺》上。之后,他考入洛阳美专,不久应征入伍。1997年离开部队,一直从事书画创作工作。

刘紫岗作品多次在报刊、杂志等媒介上发表,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中华儿女》专刊介绍其个人书画艺术,多名国内资深书画艺术评论家撰文评价;2005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其个人专集《造化之树》;2006年,在联合国举办个人画展,被誉为“最有希望和影响力的实力派青年画家”;2007年,在德国慕尼黑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当地艺术馆收藏;2008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受到业内人士广泛关注;2005年以来,其工笔山水、人物及写意花鸟画连续6次以挂历、台历形式出版发行,远销海内外。

目前,刘紫岗的作品已形成画面冰清玉洁之风,简单中给人以无尽遐想。为提高自身的书画水平,他还潜心收藏名人书画达二十余年,成为书画界一名出了名的收藏家。除在书画方面颇有造诣外,刘紫岗还对诗歌赋予强烈的热爱。他的诗歌创作始于军旅生涯,在写现代诗、散文诗的同时,更屡试古体诗写作。

媒体关注:刘紫岗:饱蘸浓墨写辉煌——刘紫岗其人其字其画

刘紫岗

刊发时间:2010-06-21 12:51:03中国网

认识刘紫岗是在14年前的一个冬日。

也许是“少年得志”,紫岗在我的笫一印像中只有一个字:“狂”!

今年阳春三月,适逢老子诞辰2581周年。刘紫岗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岀八尺整张大的《老子岀关图》,亦真亦幻地把老子岀关的历史和传说,真实地再现在八尺画卷上:一白发老翁身着素袍,双眉垂鬓,胡须拂膝,悠然坐于牛背,小书童牵着青牛,迈着稳健而有节奏的步伐,似乎是从远处缓缓而来,然后似乎又飘然而去。 潇潇长髯,苍苍银发,把老子出关的神态勾勒得惟妙惟肖,细细品味一笔一画,皆可见其画风朴拙,盎然古趣,感悟率真、纵逸灵动等多种审美情趣。那超然笔墨下勾勒出的一老一少,给人一种无以言状的宁静,特别配以几株叶已退去象长了眼睛一样的枯树,是显示季节的变化?是显示周王朝的衰落?还是对当今社会生生不息的观察?

面对刘紫岗的《老子岀关图》,记者不禁想起庄子描述的庖丁解牛:“以无厚而入有间,恹恹其游刃有余地”,“左右向背,各相成除”。也不禁想起苏东坡赞扬画圣吴道子的诗句:“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可以说,无论你怎么品读,都不能不说是神来之笔。这也恰恰是刘紫岗和众多《老子岀关图》的不同和绝妙之处。

有人说,一幅作品的好坏关键在于意境,这也是书画大家在艺术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刘紫岗认为仅此还远远不够。他说:“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能让人们在低迷时汲取激情和动力,在飞黄腾达时不得意忘形。”“虽说艺术是最大的谎言,但艺术的最高景界是让人们在谎言中明白最深刻的道理。”观紫岗的任何一幅作品,你都能感觉到他的情感在作品中的起伏和波动,也都能感觉到他那特有的强烈节奏感和韵律美,也都能让你在“谎言”中真的会明白某种道理。

刘紫岗

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京周刊》,曾就紫岗的书画艺术进行过专门探讨。并集中刊发过他一组他的美术作品,其中《天问图》更是引起巨大的震憾。画中的屈原身着素衣,腰挂长剑,黑发如瀑,仰面朝天,两臂上扬,十指张开,凝望着云翳中模糊的太阳,发出一声声痛彻心肺的责问抑或是呐喊,令人感同身受,叹为观止。可以说紫岗是在读懂历史、读懂屈原、读懂屈原思想和屈原境界的情况下才有如比《天问图》问世,否则,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绝不会轻易挥笔为他提跋,他的《天问图》也绝不会如此传神,绝不会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当然,刘紫岗构图的新颖,造型的夸张,着墨的大胆,立意的深邃,亦强化了《天问图》思想上的厚重和与艺术的感染力。

当然,刘紫岗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目前,刘紫岗在中国当代书画百家人气榜中虽然已排列在第八位,但要超越前面任何一位泰斗式的书画家,都无疑于要超越一座珠穆朗玛。

但我知道:刘紫岗不可能也不会安于这个第八,凭他的“狂枉”和“野心”,无论如何,他都会超越那最终属于他的,一座座珠穆朗玛。不然,刘紫岗也就不成其为刘紫岗了。刘紫岗价值80万老子岀关图捐赠老子文化基金

刘紫岗

今年3月下旬,中国著名画家、中国民族国画院院长刘紫岗教授,将自己六尺整张、价值80万元的《老子岀关图》无偿捐给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

刘紫岗的《老子岀关图》亦真亦幻地把老子岀关的历史和传说,真实地再现在六尺画卷上:一白发老翁身着素袍,双眉垂鬓,胡须拂膝,悠然坐于牛背,小书童牵着青牛,迈着稳健而有节奏的步伐,似乎是从远处缓缓而来,然后似乎又飘然而去。 潇潇长髯,苍苍银发,把老子出关的神态勾勒得惟妙惟肖,细细品味一笔一画,皆可见其画风朴拙,盎然古趣,感悟率真、纵逸灵动等多种审美情趣。那超然笔墨下勾勒出的一老一少,给人一种无以言状的宁静,特别配以几株叶已退去象长了眼睛一样的枯树,是显示季节的变化?周王朝的衰落?还是对当今社会生生不息的观察?可以说,无论你怎么品读,都不能不说是神来之笔。这也恰恰是紫岗和众多《老子岀关图》的不同和绝妙之处。

一位了解刘紫岗的记者评论说:刘紫岗的书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或者“不似之似”。他每每作书作画,总是尽可能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最能体现精气神的部分,则尽可能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无论是他的书法还是绘画,他从不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他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画出一种他心目中特有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甚至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特别是在透视上,他更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或上下或左右、或前后或移动,观物取景,灵活而又自由。“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影及情态神韵。具有不可多得的审美价值。

——访京城知名书画家、收藏家刘紫岗

刘紫岗

本报记者 黄园娟 文

到北京,一走进洛阳老乡刘紫岗的工作室,就像走进了一个私人博物馆:一看这“家当”,便可知主人的身份:既是一位书画家,又是一位收藏家。

为梦想执著追求

“一个人的成功,关键看他是否有理想追求,是否有勤奋的付出……”性格开朗的刘紫岗与记者交谈没几句就直率地说。

刘紫岗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伊川高山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只因父亲和爷爷好唱地方戏,他从小便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梦想着自己将来也能吃上“艺术”饭。于是,他先从唱戏学起,之后又学画画儿,这种课余爱好为他贫困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

15岁那年,他进入洛阳一所美术中专学习。为了实现梦想,他每天花费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刻苦习画。买不起颜料,他就时常到垃圾箱里将同学们扔的剩颜料捡回来,然后用小锯条将铅管锯开,挤出颜料继续使用。可没想到时间一长,他靠这种方法弄来的颜料竟被同学误认为是偷来的,他觉得受了“奇耻大辱”,中专没毕业便一气之下离开校园返回家乡,后来投身军营。

在部队里,他虽然是个小兵,却默默地编织着自己的梦想。训练之余,他勤奋写诗,认真画画儿。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勤奋努力,后来他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从此走上了书画创作之路。

为自己搭建驰骋平台

2000年,刘紫岗已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到国家计委《人力资源》杂志社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应深圳某区政府之邀,为该区新落成的政府大厅绘制了两张巨幅山水画,对方给了他60万元酬金。“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刘紫岗兴奋地说。接着,他就开始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发展:“我要给自己搭建一个能够驰骋的平台!”

2002年,他到中直机关刚刚建立的紫光阁画院担任副院长,后来又担任执行院长。有了这个“舞台”,刘紫岗有机会向更多的名家学习绘画及书法创作,其作品屡屡获奖。行家们评价他的绘画作品“大气磅礴,意境深远”,评价他的书法作品“笔到心到,富有张力”。目前,他在京城书画界已颇有名气。

为祖国收藏艺术珍品

“你们看,这是张大千的作品,这是翁同龢的作品……”刘紫岗一一向我们展示着他的收藏品,并告诉我们为收藏艺术品他所付出的代价。

为了提高个人书画水平,刘紫岗从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起就开始收藏名人字画。最初搞收藏,一是靠工资,二是用自己的书画作品对换。为了收藏到自己喜爱的作品,他还卖过血。那年他逛市场,看到一位老大爷在卖山水画大家津门二孙的孙真刚先生的一本册页,他非常喜欢,但兜里没钱,怎么办?他就跑到血站卖血换回200元钱,才把这本册页给买了回来。刘紫岗告诉我们:“为收藏,我曾卖过八九次血,有些血单我至今还保存着!”

这些年,刘紫岗的收藏从书画作品扩大到多个领域。“我搞收藏是为了让更多的字画回到祖国的怀抱,将来我都会捐献给国家!”刘紫岗满怀深情地说。博学强识 一心向善-----访著名书画家刘紫岗

出身寒门 拜师学艺

刘紫岗

刘紫岗出身贫寒,幼时跟着会写毛笔字的表伯父学习书法。初中时,他又跟老师牛立雪老先生学起了绘画。初中毕业后,已初具书法绘画功底的刘紫岗,报考了美术专科学校,因成绩优异而家境贫寒免费入学。在位于洛阳市的美术专科学校就读期间,刘紫岗对国画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此便决心选择国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在学校,对国画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然而,由于经济拮据,他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筹钱上学。“放学后,我就到洛河边捡石头,在石头上作画,然后出售,一块钱一个。”石头画为他增添了一些收入,使他得以购买价格高昂的油画颜料。

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刘紫岗各科成绩均为优秀,其中一些写生稿至今仍被多位好友收藏。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众多国画作品皆由其捡来的同学丢弃的颜料绘制而成。

美专毕业后,他跨入军营,旋即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据好友杨岩峰忆述,在山东泰山服役期间,刘紫岗的书业画业已颇有造诣,享誉齐鲁,其书法以草书见长,其他书体也多有涉猎,且均建树不凡。

不知疲倦的全能画家

除在书画方面颇有造诣外,刘紫岗还对诗歌赋予强烈的热爱。刘紫岗的诗歌创作始于军旅生涯,在写现代诗、散文诗的同时,更屡试古体诗写作。其间,发表于报刊的诗歌颇多,每月的稿费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2005年,刘紫岗诗歌结集成册出版面世,定名曰《造化之树》。“紫岗的诗龄不长,但造诣颇深,一草一木到他笔下,皆焕发出一种灵气,一种精致的情调。”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的好友杨岩峰,如此评价刘紫岗诗歌的魅力。

刘紫岗在解释他对诗歌眷恋的缘由时说,诗歌让人回味,引人遐想,叫人荡气回肠。他希望自己的诗歌也能勾引起人们的遐思,正如每次阅读自己的诗歌,仍会震撼一样。因长于诗歌,做画完毕后他常会在画上赋诗一首,以表心境。

诗书画之外,刘紫岗还堪称博学强识之士。他对国学、历史、哲学等知识皆有涉猎。“《易经》上说:‘崇高莫大于富贵’,然而知识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崇高。”对知识的渴望,让其逐渐成长为一名博学杂家。如今,他已受邀成为国防大学客座教授。

谈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称自己尤其钟情于中国古典戏曲。“戏曲将空间艺术和行为艺术融为一体,它如国画一般均讲求韵味。”刘紫岗说,在创作中,戏曲对他的影响最大,常激发出众多灵感。

“戏曲《鞭打芦花》给人以凄凉中充满刚强的意境。”他说,中国传统戏剧情节丰富,冲突迭起,别有一番韵味,因此,每遇看完戏剧,他便有种强烈的创作冲动。“绘画要有悲剧意识和喜剧意识,戏剧便是我获得这种意境的重要渠道。”

同时,他也用诗书画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幅秋冬仙鹤图,难以掩饰他对故去母亲的哀思,而一幅小鸟枝头鸣叫图,则表现出女儿降生后其内心的愉悦。

刘紫岗

目前,刘紫岗的作品已形成画面冰清玉洁之风,简单中给人以无尽遐想。“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能让人们在低迷时汲取激情和动力,在飞黄腾达时不让人们得意忘形。”他说,“虽说艺术是一种谎言,但它能让人们在谎言中明白真理。”

画家群里的收藏家

刘紫岗可谓京城书画界出了名的收藏家。迈入刘紫岗工作室,一股清新典雅之风扑面而来。清一色的古典造型的红木家具,以及一面滇文化铜鼓,让整个画室立即充满声色之美。而百余个各色茶壶,是深谙茶道的刘紫岗在各地游览时所得。

然而,最引人的当属刘紫岗收藏的林则徐所书的对联和张大千的山水画真迹,二者彰显出画室主人的爱好倾向。

据刘紫岗介绍,为提高自身的书画水平,他已潜心收藏名人书画达二十余年,成为书画界一名出了名的收藏家。

中国书画艺术可谓蔚为大观,每一位书画家都有收藏前人作品的嗜好。刘紫岗则一直将获得诸如齐白石和张大千的真迹作为搜寻目标,一遇到真迹佳品,非纳入囊中不可。

张大千一直是让刘紫岗敬仰的书画名家。2000年,他出差到四川青城山,看到张大千弟子珍藏的一幅大千仿石涛的山水画,对方开价30万元。为凑钱买画,刘紫岗可谓万招用尽。“回到北京,我就把刚买不到一年的原装进口本田车卖了,之后立即飞回成都购得此画。”至今,刘紫岗仍将此画奉为至宝。

投资捐助希望小学

虽已是名满京华的书画家、诗人和收藏家,但刘紫岗的言谈举止却依然故我:谦和,真纯,乐观,风趣。这是久别重逢的好友杨岩峰对现今刘紫岗的描述。

“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要一心想着人民,想着自己的国家。”虽然如今名利双收,但他将更多的爱心和精力倾注于对身处困境人群的救助,希望自己能为人们多做些善事。“一心向善”,已成为刘紫岗的重要做人准则。

他说,人们无论做任何事都在蓝天下,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成功。入伍后,他便开始用工资资助贫困学生,让孩子们完成学业。

成名后的刘紫岗加大了投资兴建希望小学的力度。目前,他所投资的希望小学数目已达7所,分别位于山东与河南等地,帮助众多青少年实现了上学梦,让更多的学子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品欣赏:刘紫岗写意画:

刘紫岗

刘紫岗

刘紫岗

刘紫岗工笔画:

刘紫岗

刘紫岗

刘紫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