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典赤·赡思丁
简介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 ,中国元代回族政治家。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al-Sayyid Shams al-Din‘Umar),今译“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赛典赤意为“先生”、“首领”,指圣裔;赡思丁意为

“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有“长寿”之意。原籍中亚不花刺(今布哈拉)。 元代初期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元初社会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尤其是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间,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6年中,“兴滇之心,事滇之子”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深得民从拥戴。至元16年(1279年),赛典赤·瞻思丁死于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忽必烈闻讯后,“思震典赤之功,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大德元年(1279年)追赠赛典赤为“上柱国、咸阳王”。
个人生平赡思丁于13世纪初东迁充任蒙古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窝阔台汗即位后,任丰、靖、云内(今大同、呼和浩

特一带)的都达鲁花赤,后改任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宪宗时任燕京路总管、采访使。忽必烈即位后,升为燕京路宣抚使。中统二年(1261)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理财政,曾兼理发行中统交钞,是历史上首次发行较为正规的纸币,且“尚知限制发行”。一时国库充裕,战事粮饷供应未曾匮乏。至元元年(1264),出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并节制陕西五路四川行枢密院所有大小官属。在陕西3年之内,民户增加3565户,军户增加12255户,税收增加6225钞锭,屯田粮增加9721担,节省和买钞331锭,得朝廷赏银5000两。至元十一年(1274),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任职期间,改革行政体制,设置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共“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赡思丁政绩卓著,为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族等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逝世后,“百姓巷哭”,人民怀仰,“邦之父老入请诸朝刻石颂功,立庙祀之”。“交趾王遣使者十二人齐经,为文致祭,其辞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之语,使者号泣震野。”因其功绩甚伟,世祖诏云南守臣:“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 成宗大德元年(1297),朝廷追赠守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赠雍国公,谥忠懿。后晋封咸阳王,改谥忠惠。赡思丁生有5子,长子纳速刺丁,于其父逝世后,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今译“哈桑”),为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今译“侯赛因”),曾任云南行省右丞;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为建昌路总管;五子马速忽,为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其子孙对云南地区也作出了许多贡献,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同样起了很大作用。
后代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是其六世后裔。
历史记载源于中国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占领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鲁马丁和他的儿子赛典赤•赡思丁率骑兵千人归顺。因赛典赤•赡思丁聪明英武,颇受成吉思汗的信赖和重用,任为帐前侍卫,南征北战。窝阔台和蒙哥汗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1274年任云南省平章政事。赛典赤执政期间,兴屯田、修水利、置驿道、办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功绩显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觉地为他树碑。赛典赤逝世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
相传,赛典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十一世孙。“赛典赤”阿拉伯文原意为“荣耀的圣裔”,即伟大的贵族。“赡思丁”的含义是“宗教的太阳”。“乌马尔”的意思是“长寿”。赛典赤的后裔,不仅铭记着前辈的丰功伟业,而且取赛典赤称号之首音“赛”立姓。
家族简介赛典赤·赡思丁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拉丁,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有赛、纳、哈、速、忽、马、撒、沙、丁、闪、穆、杨、郝等姓,传说子孙分为“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朝官府曾下令“灭回”,激起回民大规模武装反抗,即历史上有名的“丙辰之变”,这十三姓回民才被迫分居全国各地。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由十三姓又演变出其他姓。如忽姓后来又发展为虎、胡姓,闪姓后来又发展为陕姓等等。
再如赛典赤之子纳速拉丁,其后代分别以纳、速(苏)、喇(拉)、丁为姓。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今纳姓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仅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就有纳姓回民七百余户,四千余人。喇姓回民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拉姓回民分布在陕西等地。丁姓遍布全国。
伊斯兰教传人赡思丁入云南后,大批回回人随同入滇,是为云南回族的来源,伊斯兰教也随之传人。史称赡思丁为别庵伯尔之裔,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亦为宗教世家,对宗教事业十分重视。他在当时的昆明、大理、临安等地相继建立了清真寺。据《马可·波罗游记》载,他曾在押赤(今大理)城中见到有“撒拉逊人或伊斯兰教徒”。相传赡思丁曾在昆明建清真寺12座。今正义路的南城寺和金碧路的永宁寺相传即为他所建。
个人贡献赡思丁政绩卓著,为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族等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逝世后,“百姓巷哭”,人民怀仰,“邦之父老入请诸朝刻石颂功,立庙祀之”。“交趾王遣使者十二人齐经,为文致祭,其辞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之语,使者号泣震野。”因其功绩甚伟,世祖诏云南守臣:“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 成宗大德元年(1297),朝廷追赠守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赠雍国公,谥忠懿。后晋封咸阳王,改谥忠惠。赡思丁生有5子,长子纳速刺丁,于其父逝世后,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今译“哈桑”),为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今译“侯赛因”),曾任云南行省右丞;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为建昌路总管;五子马速忽,为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其子孙对云南地区也作出了许多贡献,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同样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是其六世后裔。
人物推断历史学家们在赛典赤研究及郑和研究中都曾提到过赛典赤及郑和到西安祭扫过祖陵(当然,有的专家或学者说郑和是到西安寻求阿訇做阿拉伯语翻译)。然而让人费解的是,赛典赤的祖先是大食(阿拉伯)人或波斯(伊朗)人,怎么会埋葬在西安?为此,有的专家或学者赛典赤有祖先在元朝初期以前曾来过中国,并葬在了西安。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因为笔者的家族撒姓就是回族十三姓之一,但按照《撒氏家谱》记载,“撒氏祖先,原是西域人,由国师(公元651年8月25日,伊斯兰历二十九年)奉命统领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在广州创办广州光塔寺(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后到泉州、杭州、扬州、长安等地,定居陕西西安府固原洲撒家台。……”其中记载的时间与唐代伊斯兰教正式以官方形式进入中国的时间基本是相符合的(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载,“永徽二年中有‘八月乙丑大食国始遣使朝献’”。)。由此推断,撒姓可能在赛典赤来到中国之前已存在,而赛典赤的祖先有可能(只是可能)就是唐代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