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
简介2009年1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缅甸能源部签署了中缅原油管道权利与义务协议,明确了中石油作为控股方的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在中缅原油管道建设运营上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协议规定,缅甸联邦政府授予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对中缅原油管道的特许经营权,并负责管道的建设及运营等。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同时还享有税收减免、原油过境、进出口清关和路权作业等相关权利。协议还规定,缅甸政府保证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对管道的所有权和独家经营权,保障管道安全。[1]
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后又一条重要能源进口通道。它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可跨越马六甲海峡,对保障能源安全有重大意义。
中缅油气管道境外和境内段分别于2010年6月3日和9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
项目资料项目依据根据中缅双方于2009年6月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缅甸联邦能源部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项目包括原油管道、储运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在缅甸马德岛建设的一个可从超大型油轮卸载原油的码头和终端及附近建设的原油储运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双方同意由中石油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原油管道项目。管道路径原油管道起点位于缅甸西海岸马德岛。天然气管道起点在皎漂Kyaukpyu港。
经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1]将在贵州安顺实现油气管道分离,而曾一度被“油荒”困扰的重庆,将成为其中长达的原油管道的末站。天然气管道,则将南下到达广西。[2]
管道长度
缅甸境内全长771公里。
原油管道国内全长1631公里。
天然气管道国内全长1727公里。运送能力这条管道每年能向国内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原油管道的设计能力则为2200万吨/年。配套练油厂云南云南省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在安宁市草铺镇。[2]
重庆
中缅输油管道在重庆的“出口”,很可能位于长寿化工园区内。中石油重庆方面的高管说,“我们一直以来的考虑是,将千万吨炼油厂和管道‘出口’都放在长寿化工园,不过最终的结果还要看国家发改委的批复。”[3]
根据此前的初步计划,重庆市有望争取到每年1000万吨的原油输入,从而实现重庆自己的“炼油梦”。总投资额25.4亿美元,其中石油管道投资额为15亿美元,天然气管道投资额为10.4亿美元。
项目意义战略意义随着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开工,标志着中国的东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陆上(中缅油气管道)和海上(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已初步成型,有利于实现石油运输渠道多元化,保障中国能源供应安全。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石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缓解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降低海上进口原油的风险。[4]
目前我国进口原油的绝大多数是依靠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通道进入境内,中缅原油管道为我国油气进口在西南方向上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陆上通道,为我国原油进口增添了一条进口线路,有利于增强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性。[5]经济意义通过合作能给缅甸带来切实的利益,比如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管道沿线的城市化进程。
据悉,在缅甸修建管道,中国并不是第一个。缅泰合资公司最早在缅甸修建管道,路线是从缅甸到泰国。现在缅甸通过缅泰输气管道出口天然气,每年有20多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中缅油气管道可以带动缅甸石化工业的发展,满足缅甸国内对能源的需求(缅甸每年需要进口大量柴油和汽油),带动管道沿线的经济发展,拉动缅甸整体经济发展,给缅甸民众带来更多实惠。从另一个角度看,缅甸经济发展了,缅甸与所有邻国的经贸合作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缅管线是通向中国西部的捷径,可以加快西南地区的建设。
有机构预测,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成后,中国西南地区将新增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年产成品油1277万吨,其中汽油310万吨、柴油840万吨、煤油127万吨。配套的乙烯工程规划建设年产乙烯100万吨、合成树脂153万吨、基本有机原料177万吨装置。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不仅将填补云南成品油生产空白,而且也将对云南省化工、轻工、纺织等产业产生巨大拉动作用,石化工业将成为云南省新的重要产业。中缅油气管道经过云南多个州市,对推进云南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长远看,中国还可以沿中缅石油管道修建公路和铁路,把皎漂开辟为中国西南地区出口南亚、西亚、欧洲和非洲的货物中转站。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4]
项目背景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计划早在2004年提出。按照规划, 中缅油气管道起点在缅甸西部港口城市实兑,终点在中国云南省会昆明,全长约2380公里。油管的年设计输送能力为2000万吨,大约相当于每天40万桶。来自缅甸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缅甸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十,已确定的天然气储量为25400亿立方米,已确知的原油储量为32亿桶。近年缅甸每年生产原油4000多万桶和天然气80多亿立方米,出口天然气50多亿立方米。过去,缅甸天然气供应市场主要面向泰国和印度。
项目历程谈判初期有分歧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计划早在2004年提出。经过六年的谈判和磨合,中缅油气管道合作协定终于敲定,终于开工建设。
据了解,中缅油气管道总体上是气、油双线并行,从皎漂起,经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从缅中边境地区进入中国的瑞丽,再延伸至昆明。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预计管线总投资约为20亿美元。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境内段长793公里,中缅原油管道缅甸境内段长771公里。两条管道均起于缅甸西海岸皎漂市,皎漂正在建设配套原油码头设施。
油气管道初步设计输油能力为每年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来自缅甸近海油气田,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根据规划,2010年中方将在缅甸建成30万吨原油码头,2009年10月31日,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工作船码头已在缅甸若开邦马德岛开工建设,今年还要在缅甸开建60万立方米的油库。据香港《文汇报》消息,2013年,中缅油气管道或可通过管道正式向中国输送石油。
谈判初期,中缅两国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对缅甸而言,主要是希望把近海开采的天然气卖出去,缅甸盛产天然气,但石油产量不高。有资料显示,缅甸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10位,已确定的天然气储量为25400亿立方米,已确知的原油储量为32亿桶。但对于中国而言,除了天然气,中国还希望建设一条石油管道,把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从缅甸输送到国内。油、气两条管道同时铺设则更为经济。印度是最大竞争对手在中缅接洽谈判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不少外国公司的竞争,主要来自韩国和印度。
韩国大宇公司早就参与缅甸石油天然气开发,但是大宇公司要把缅甸的天然气液化,并运回韩国或出售给他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多方的竞争中,韩国处于弱势。
而印度则是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印度与缅甸也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印度最早的竞争方案是从缅甸铺设输气管道,过境孟加拉国,到达印度。但是印度和孟加拉国在管道过境谈判上一直不顺利。
有媒体报道说,孟加拉国提出的条件算不上苛刻,但印度还是不愿意满足。印度的第一方案因此泡汤。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又提出绕道铺设输气管道,但是这不仅成本太高,而且管道安全上也难以保障。
缅甸选择与中国合作,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长期稳定的中缅睦邻友好关系是重要保证,缅甸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合作伙伴,是无可厚非的。西方舆论横加阻挠从计划提出到开工建设,中缅油气管道一直吸引着外界的关注。国际上的反缅政府势力散布谣言,不断诋毁。国际上一些企图遏止中国发展的势力也试图借机推波助澜。
例如2009年9月,西方媒体就曾联手缅甸的流亡组织诋毁中缅合作。当时,由在孟加拉国、印度和泰国的缅甸流亡人士组成的“Shwe天然气运动”组织,发布题为“权力走廊”的报告,声称要曝光中国如何“上马兴建一条横穿缅甸腹地、长达近4000公里的油气管道”。该组织称,“管道将经过缅甸许多村庄,引发强制拆迁、环境破坏及人权侵犯”。
美国之音、路透社等西方媒体都替这个流亡组织做起宣传。路透社声称,该组织发布的报告中说,“缅甸人民面临严重能源短缺,这种大规模能源出口只会加剧社会动荡”。路透社还报道了该组织的警告:外国投资者与军政权做生意面临金融和安全风险的“完美风暴”。[4]
正式开工当地时间6月3日上午10时28分,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缅甸联邦政府总理登盛,共同触摸标志中缅油气管道开工的电子球。

与此同时,位于缅甸米坦格河畔的管道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焊花飞溅,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开工仪式前,在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与缅甸国家油气公司总经理吴敏田,签署了《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股东协议》、《东南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权利与义务协议》和《东南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股东协议》。协议明确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东南亚管道公司作为合资公司的控股股东,负责油气管道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营、扩建和维护。

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境内段长793公里,中缅原油管道缅甸境内段长771公里,并在缅甸西海岸皎漂配套建设原油码头。两条管道均起于缅甸皎漂市,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对于推进中国能源供应多元化、促进缅甸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副总经理廖永远出席中缅油气管道开工仪式,并参加了温家宝总理访缅期间的相关活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