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威
丛威,男,1969年7月生。简历1989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93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获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所工作,现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发酵清洁生产与光合反应工程。研究发酵工艺调控、元素循环、、废水资源化等技术,解决发酵废水难以治理、大量排污的问题,实现大宗发酵产品的清洁生产;研究微藻大规模培养反应器、二氧化碳传递、光合作用调控、微藻采收和后加工技术,大幅度降低微藻生产能源和化学品的物耗和能耗,实现人工生物固碳。 “九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固定化酶生产6-APA的酶反应器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和自然科学基金1项,研制了新型固定化酶载体和超声固定化酶反应器。承担国家攻关课题“生化反应器商品化和放大技术”和863课题“藻类反应器育苗技术”,主持研制了系列光生物反应器,有多家用户用于藻类、植物细胞的培养,2001年获九五攻关成果认定。“十五”期间,承担国家攻关课题“乳酸链球菌素的发酵新工艺”,发明了基于pH的基质浓度控制技术,显著提高了发酵效价。承担生物催化973项目的“生物转化过程中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工艺”部分,针对发酵生产的重污染状况,提出了以酸碱再生为核心的发酵清洁生产新模式。承担863计划转基因植物专项的反应器部分,进一步完善了光生物反应器技术,目前已获6项专利。 “十一五”主持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发酵产品提取中的酸碱再生技术”,承担863重点项目子课题“味精清洁生产新工艺”、863目标课题“乳酸清洁生产新工艺” 、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CO2资源化利用制取烯烃技术”和支撑计划课题“海洋微藻工程化高效培养技术集成与示范”的部分内容。初步建立了味精、赖氨酸、乳酸等大宗产品的清洁生产新工艺。针对用CO2大规模培养微藻的二氧化碳的供给发明了高效补碳技术,可取代用NaHCO3培养微藻,已申报国家和国际专利。 1999年参与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5年合作成果“乳链菌肽的研究与开发”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授权发明专利12项,授权实新专利7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国际专利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