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耳雀鹰
外形特征

褐耳雀鹰的体形比苍鹰要小得多,为小型猛禽,体长为31—44厘米,体重217—325克。头部灰白色,颊部灰色而缀有棕色,虹膜金黄色,嘴石板蓝色,尖端黑色,基部较淡,嘴角黄色,蜡膜亮黄色到橙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上体为蓝灰色,后颈有一条红褐色的领圈。喉部白色,具有灰色的中央纹,其余下体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横斑;4枚中央尾羽为淡灰色,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具灰色和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飞行时从上面看,黑色的初级飞羽和淡色的翅膀和体羽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下面看淡红褐色的下体与白色的喉和黑色的翅尖也很醒目。[1]
分布范围

分布于从高加索地区、伊朗,向南到斯里兰卡,向东至越南;在非洲,则从东部至南部。中国国内于新疆西部喀什(7月),贵州龙里,云南腾冲、勐养,广西,广东连平、揭阳、徐闻、广州湾,海南东方、白沙、乐东、五指山、吊罗山、陵水为罕见留鸟。[2]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森林中以及在有稀疏树木的农田、草地、草原和荒漠地带,常在林中或林缘河流、湖泊等水边地带活动,有时也见在公园、果园、村庄、甚至出现在城市的上空。白天活动,常单独在天空中翱翔,叫声短促而清晰,不断重复不止。主要以小鸟、蛙、蜥蜴、鼠类和大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多在林缘和农田边缘上面的低空中飞行,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马上俯冲下来捕食,但很少追捕飞行中的鸟类。[1]
生长繁殖

营巢于大树杈上,距地面5—15米高,有时也利用喜鹊和乌鸦的巢。巢的结构极为粗糙,主要树木的枯枝构成,内垫树叶和小树枝。每窝产卵3一4枚,偶有少至2枚和多达7枚的。卵的颜色为蓝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33—35天,育雏期为30天左右。[2]
亚种分化

(6种)[3]
1、Accipiter badius cenchroides分布于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伊朗和印度。
2、Accipiter badius dussumieri分布于印度和孟加拉国。
3、Accipiter badius badius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
4、Accipiter badius poliopsis分布于印度,中国,泰国和越南。
5、Accipiter badius sphenurus分布于塞内加尔,冈比亚,沙特阿拉伯,扎伊尔和坦桑尼亚。
6、Accipiter badius polyzonoides分布于扎伊尔,坦桑尼亚和非洲南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4]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2]
{图片:(概述图、图2、图3、图5、图6)[5]、图4[6]、分布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