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丑女来效颦
作品信息【名称】《古风·丑女来效颦》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古风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⑴。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⑵。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⑶。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⑷。
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⑸。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蹦沦⑹。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⑺。[1]
作品注释⑴“丑女”二句:《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皱眉),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认为这样很美),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携妻子而去之走(逃跑)。
⑵“寿陵”二句:即邯郸学步。《庄子·秋水》:子独(难道)不闻夫寿陵余子(未应丁夫者)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⑶“一曲”二句:谓以生硬的方法,费尽功夫,完成一篇形式华丽浮靡的小作品,失去文章的自然本性。斐然,有文采的样子。子,小貌。雕虫,即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
⑷“棘刺”二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悦之,养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晴天阴处)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能容其锋,难以制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端以削,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⑸楚楚:鲜明貌。
⑹“大雅”二句:痛惜雅颂风骨沦丧,亟望诗风能复古道。此二句为错综倒装句,语义为赞美周文王的雅颂之诗风,早已沦丧,令人思念。
⑺“安得”二句:《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其从者曰:“郢人垩漫(用白泥涂饰)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挥动斧子)成风,听(任随)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招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斫的对象)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1]
作品简析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五首。此诗讽刺为取科第、干禄位而作诗的风气,并批评在这种风气驱使下,诗歌创作方法娇柔做作,所产生的作品,华丽浮靡,背离雅颂之风,于是呼吁诗歌创作回归正道。
诗前四句用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两个典故讽刺娇柔做作的创作方法。中六句用棘刺造猴的故事批评求仕进、取荣华的创作目的。末四句呼吁诗歌创作回归正道,志同道合的诗人能够出现。[1]
作者简介

李白[2]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