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青春流惊湍
作品信息【名称】《古风·青春流惊湍》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古风
青春流惊湍⑴,朱明骤回薄⑵。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⑶,白露洒葵藿⑷。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⑸。[1]
作品注释⑴“青春”句:谓青春时光疾速流逝,如同急湍。青春,春天。湍,急流的水。
⑵“朱明”句:谓夏天急速迫近。朱明,夏天。薄,迫近。
⑶光风:雨止日出,日丽风和的景象。
⑷葵藿:野菜名。
⑸零落:草叶堕曰零,木叶堕曰落。[1]
作品简析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二首。萧士赟曰:“《楚辞》:‘日月忽其不淹(留)兮,春与秋其代谢。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意全出于此。美人,况(比方)时君也。时不我用,老将至矣,怀才而见弃于世,能不悲夫。”
诗句上下相迫,本身似急节代谢:春似急流,炎夏急迫,秋蓬悲人,飘摇何托,风和日丽中,兰蕙凋谢,白露如期而至,葵藿为之黄落。末二点明诗旨。[1]
作者简介

李白[2]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