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扁担戏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淮北平原的西部边缘,地处东径115°15’一115°32’,北纬33°O’— 33°30’。东与太和县相邻,东南与阜阳市接壤,南与临泉县隔泉河相望,西连河南省沈邱县,北依河南省郸城县,境内有颍河、泉河两条主要河流。 界首历史悠久。早在二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夏商时属豫州,战国时归楚,秦代入陈郡,陈胜部属苍头军在此聚义;东汉王莽、刘秀逐鹿中原,在此留下“王莽赶刘秀”的千古史话;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此划沟为界,史称“界沟驿”;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反元起义,在此揭杆。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大后方的界首,商贾云集,名噪一时,被誉为“小上海”。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复市。
界首市扁担戏俗称“小挑子”,又名猴头人子,一台戏,独腿戏。其流行区域主要在界首市芦村镇小徐村,小徐村位于芦村镇东北部,东与太和县接壤,北依河南郸城县,是一个偏远乡村,交通不便,群众生活穷困,为了生计,村民学会了一些耍猴,说唱艺术。大约在清末,由利辛县艺人葛三传入界首,历史约一百多年。小徐村朱惠贤(第一代传人)通过对扁担戏不断地摸索和创作,逐渐形成了界首扁担戏独特魅力。演出剧目有《王小二卖豆腐》、《王二打虎》、《西游记》、《王小二上山打柴》等。
界首扁担戏流行区域主要在界首市北部芦村镇,其艺人大多聚居在芦村镇大朱寨、小徐、大徐一带。其它区域分别为河南省的周口市、开封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江苏省的徐州市,安徽省的亳州市、利辛县、涡阳县、太和县等。
历史渊源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时为解病中的母后心烦之乱,把大量歌女招进宫中,都没有奏效。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做了十个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简短的故事情节,终于博得了母后一笑。因此,有人认为“扁担戏”是从唐朝的宫廷里兴盛起来的,称之为“宫廷戏”。后来传入民间。[2]
表演形式
扁担戏演出的内容非常广泛,曲目多取材于《西游记》《水浒传》《岳飞传》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欢的传统故事,演绎这些故事时,道具主要是木偶,同时也是看这个艺人的口技,因为,戏的每一种声音都得有这个表演的人做出来。最多的时候需要同时出场多个木偶人物,而且这些人物不但要动要静,要大打出手,要翻筋斗、打旋子,还得有兵器的碰击声、雷声、雨声、风声和说唱对话声、锣鼓铿锵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得凭借表演者的十个手指,一张嘴和两只脚来完成。
艺术特色
扁担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末由安徽艺人传入新蔡。
扁担戏集戏曲、坠子书、鼓词、口技、民间工艺泥塑、彩绘为一体,一人口噙蔑子说唱,五个手指控制各种人物,道具动作,脚踏锣鼓,手脚并用,一人一台戏。道具人物一箱载入,小小舞台可以拆合,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所以人们叫它为“扁担戏”。“扁担戏”题材较广,曲调多以戏曲、说唱艺术为主,唱腔、念白随着人物角色变化而变,表演者要有多变声腔,协调的动作等高超技艺。
一副扁担一台戏,一人演戏百人看,说、唱、做浑为一体。
传承人物
孙清香,新蔡县杨庄户乡钟庄村孙庄人。他自幼随父亲孙彩兰学、练、演五指木偶戏。多年来,孙清香在传承父辈演技的基础之上,大胆融入自己的创作。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自制道具,雕刻木偶,用泥捏人,并彩绘着装等。他用红薯、萝卜刻人物头像,用毛笔、颜料彩绘面部,用毛巾、布头当作服装。为了提高演技他常在野地练习表演动作,他自制口哨,能吹出多种戏曲曲调,尤其长于豫剧唱腔。后来,他受前辈艺人的启发,开始学用真噪子唱,还使用全套的三大件铜器打锣鼓点子。其父死后,孙清香独立演出,演出剧目有《王二卖豆腐》、《王小上山砍柴》、《武松打虎》、《大闹天宫》、《刀劈王伦》、《三打白骨精》、《老包铡陈世美》、《穆桂英》、《破天门》、《辕门辑子》、《东郭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