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巢居cháo jū

【解释】

1.原谓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现也泛指栖宿树上。

“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人皆巢居以避之。”——《庄子·盗跖》

“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战国策.赵策一》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晋·张华《博物志》卷三

“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唐·杜甫《五盘》诗

【巢居的相关研究】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因此有人推测,巢居也可能是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此时原始人尚未对这种“木构”建造有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随钻木取火,劈砸石器等无意识条件反射而诞生的一种社会行为,严格地讲,这算不得建筑。《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可以说“巢居”是我们祖先在适应环境上的又一创造。也正是原始社会的“巢居”、“穴居”在长期历史环境的变迁中,受社会、自然、文化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才一段段将华夏建筑成一部璀璨的史诗。

2.犹隐居。

“辟难无劳效桓景 ,巢居随处压崔嵬。”——明·刘基《次韵和石末公九日见寄》

“只是巢居有日,椎紒堪悲,户外之雀可罗,堂前之燕尽去。”——明·许三阶《节侠记·闺忆》

“足征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明·计成《园冶·园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