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阳故城遗址
遗址简介般阳故城遗址,淄博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立般阳县,因位于般水之阳故名。汉初置般阳县时,建有土城,现存于淄川留仙湖公园东侧一段汉代土筑城墙保存完好,人工捣凿的痕迹清晰可辨。
历史沿革般阳故城城垣旧志记载:"淄川土城,周围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池深八尺,阔一丈五尺,四门皆砌以砖,各设更楼。"四门名曰:东曰迎仙,南曰迎熏,西曰迎清,北曰迎恩。四门之外各建一古桥,西关桥谓六龙桥,南关桥谓灵虹桥,北关桥谓济川桥,东关桥谓迎仙桥。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10年)知县杨公武重修,将城规制如龟,故曰龟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知县李性重修,加砖垛。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知县王九仪重加拓治,建瓮城,设重门,四门之上均建城楼,城墙四隅各设一角楼。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知县韩永宣将土城改建石城,四门以石,内外坚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知县杨惠芳建空心楼八座,城四面设炮眼各24个,城门上备有防守大炮100余位,城墙垛口上配有护城毡,遮箭帘等军用设施,四门外护城河围城而流。顺治四年,谢寇陷城,官兵烘之旋圮,旋筑。康熙七年六月地震,城楼崩,圮裂墙八丈,损垛口1300多个,康熙二十一年,遭大雨崩损城墙三十余丈。后来庀工重修,焕然如故。
2000年5月,淄博市对此遗址进行了维修保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