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军事运输
军队利用铁路列车输送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是军事运输的一种方式。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距远、速度快、成本低、受天候影响小等特点,是战略、战役后方实施军事运输的主要手段。
简史 1825年铁路问世后,不久即被用于军事运输。1846年,普鲁士军队利用铁路将1.2万人及火炮、马匹等运往克拉科夫,是使用铁路实施大规模运兵的最早实例。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内战及普法战争、俄土战争中,铁路运输对部队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铁路运输实施机动和补给。1914年,德军在西线利用13条铁路10天内将160万军队输送到西部边境,迅速完成部队展开。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利用铁路开行44万个军用列车,使用1900余万节铁路车辆,输送数百万军队和上亿吨军用物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队随着本国铁路的兴建,越来越多地使用铁路实施军事运输。在中国,1881年,清朝海军利用唐山—胥各庄铁路(今京沈铁路一段)运煤,是中国铁路军事运输的开始。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接管并使用铁路进行军事运输,在解放战争中有力地支援了辽沈、平津、淮海、渡江等战役。仅辽沈战役期间,在38天内就利用铁路开行631个军用列车,运送了大批部队和物资。抗美援朝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利用铁路运入朝鲜的部队和物资达18万余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铁路军事运输有较大发展,对保障部队建设、作战、演习和训练起了重大作用。
组织管理 铁路军事运输,主要依靠铁路企业的交通设施,由军队与铁道运输部门按制定的章程或签订的协议共同组织管理。有些国家的军队,购置一定的铁路自备车辆参与运输。战争或其他非常时期,必要时成立统一的运输管理机构,实行铁路运输军事管理。
铁路军事运输,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集中调度指挥。中国和苏联军队的铁路运输,纳入国家铁路运输计划,由各级军事交通部门与铁道部门负责组织,按照先急后缓、先计划内后计划外、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安排。美军的铁路运输采取招标承运的办法按协议组织,在本土由陆军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与美国铁路运输协会负责,在海外战区由战区联合运输委员会负责。铁路军事运输有很强的时间性,涉及部门多,在装载、运行、卸载中,强调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及各环节的衔接。运行中应按列车运行图组织运行。军运量大时,单独编成一个或多个军用列车运行;零批运输则将军用车辆编挂在铁路列车中随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铁路运输,军用列车和挂有军用车辆的铁路列车,由军事交通部门和铁路调度部门共同指挥,按选定的运行图或铁路既有列车运行图组织运行。铁路军事运输根据任务性质和运输对象不同,通常按等级进行组织。遇作战、抢险救灾、国防尖端保密物资运输及其他重要、紧急运输,按特殊运输掌管,有的按特殊规定专项组织,必要时采取非常措施予以保障。一般危险品、枪械、精密设备、集重超限物资等运输,按重点运输掌管。其他则按一般运输掌管。铁路军事运输应符合物资流向,尽量组织直达运输或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联运、接运。为提高运输效率,平时常采取扩大军用列车编组、提高装载系数和增加牵引重量等方法;战时可采取抢装、抢卸,组织单向、迂回、合并列车等运行方法。
发展趋势 未来战争中,铁路仍是军事运输的重要手段。铁路军事运输,将注重研制和发展适于输送人员的车辆;提高货车装载技术兵器和军用物资的能力;发展和使用适合新式重型装备需要的专用车辆;加大军用列车长度和载运量,改进装卸载方法;发展高速铁路运输;在军事运输计划和调度指挥工作中将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