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芫荽
刺芫荽
【学名】Eryngium foetidumL
【别名】马刺、香信、假芫荽、簕芫荽、山芫荽、大叶芫荽、野芫荽、缅芫荽、阿佤芫荽
【来源】伞形科刺芫荽属植物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阴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疏风解热,健胃。用于感冒,麻疹内陷,气管炎,肠炎,腹泻,急性传染性肝炎;外用治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捣烂擦或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南部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刺芫荽是一种野生蔬菜,常生长于肥沃阴潮的草坪、沟埂边、竹林下。近年来随着市场销量的增加,单靠野生采集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现已对其进行人工栽培。据分析每100g可食部分含胡萝卜素1.44mg、维生素B20.22mg、维生素C33mg。刺芫荽具有特殊的香味,是傣族、景颇族、佤族群众喜食的调料菜,药用有疏风散寒,引气消滞之功效,还可治风寒感冒,胃寒呃逆,跌打肿疼,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疾病。
一、特征特性
刺芫荽为伞形科,刺芹属,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10~30cm,主根圆锥形,分布浅,叶自根出,倒披针形,长5~20cm,宽1~3cm,叶缘具有波状锯齿,齿端有硬刺,基部渐狭,无叶柄。花茎直立而粗壮,高20~30cm,2歧分枝,具有疏生尖齿的茎生叶。聚伞花序具3~5回2歧分枝,由数个头状花序组成,总苞片5~6片,叶状,开展且反折,边缘有1~2对疏生尖刺,小总苞片长2~3mm,花极小,白色或淡绿色,双悬果球形,种子极小,褐色。
刺芫荽喜温耐热,在阴坡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茂盛,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有机质丰富的壤土上生长健壮,但食用时刺芫荽具有的特殊香味较淡;在较贫瘠的壤土上生长势弱,但采收后食用时其本身具有的香味又较浓,适宜的土壤pH值在5.5~6.5左右。
二、人工栽培技术要点
刺芫荽一年四季均可播种,但以春季最为适宜。刺芫荽喜温喜肥喜湿,所以应选择通风透光,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进行种植。整地前撒施农家肥,深翻土地后作畦,畦宽1m。因种子细小,播种时可先将种子与细沙混合均匀然后撒播,以利播种均匀,播种畦畦面土粒要细碎,播后用脚踩实畦面,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然后盖0.3cm厚的细土,浇透水。出苗后每天早上浇1次水,以保持土壤相对湿度达70%~80%。刺芫荽出苗后真叶生长缓慢,当具有2片真叶时,需及时追肥,10天左右追施1次稀薄的人粪尿或沼液,可连续追施2~3次。当植株长到5~6片真叶时就可以结合间苗进行第一次采收,采收时连根拔起,洗净后全株出售,再间再收,最后一次定苗应使株距达到20cm见方,也可把间出的苗进行移栽,定植行距25cm,株距20cm。定苗或移栽后1个月,即可开始陆续采收植株的外层嫩叶,每采收2~3次后追一次肥,追肥以氮肥为主,可对水浇施300倍的尿素水。刺芫荽抗病性强,很少发生病害,虫害主要是蚜虫。入秋后刺芫荽进入开花结果期,开花后40天可采收种子,由于种子极小易被风吹散,采种时可连花茎剪下,经晾干,揉搓,筛净后装袋置阴凉处贮藏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