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态模型

1961年,美国物理学家盖耳曼和以色列物理学家奈曼对坂田模型作了修正,提出八重态模型,以八种基础粒子来说明全部粒子包括许多短寿命的共振态的性质。该模型认为,无论是介子还是重子,都分成若干族,每一族内各粒子自旋和宇称相同,质量不同但有确定的联系,同位旋和奇异数不同但其值完全由族的性质所决定。至于基本的族则由八种基础粒子组成,其他允许的族都是在此基础上复合出来的。
八重态模型解释了当时发现的大量介子和重子的分类,而这个模型的判定性检验则是Ω-粒子的发现。当时实验上已发现自旋
的族。这9个粒子完全符合这个模型预言的要求,并且可以根据这9个粒子的性质准确地预言那个尚未发现粒子的性质——只能作弱衰变,从而将表现为一个稳定粒子,被称为Ω-粒子。它后来在1964年实验中果然被发现了,这样八重态模型得到了判定性的检验。
但是八重态模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强子的族中可以有1个、8个、10个或27个粒子组成的族存在,而对重子来说,虽然有10个粒子组成的族存在,可是无迹象表明有27个粒子组成的族存在。再如该模型对强子的对称性和分类的联系给出了一定的描述,可是对于这些联系的物理来源并没有给出说明,这些都有待于人们通过对强子内部结识认识的深化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