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渐村
历史沿革据考证,鸿渐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已成陆,古代先民凭借依山傍海得天独厚的环境,“居于山者耕牧,居于海者鱼虾”,繁衍生息。由于地处滨海交通要道,造船业也较发达,唐宋时便有村民陆续出洋谋生定居。鸿渐村许氏一世家祖于北宋初期开基鸿建村,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元朝至元期间(公元1271~1294年),由于不堪当政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一批村民不得不漂洋过海,投亲靠友,旅居海外,谋生度日。明初,又有一批村民跟随郑和下西洋而羁留异国他乡。明朝成化至弘治期间(公元1465~1505年),海澄月港成了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鸿渐村许氏家族几乎家家户户有人从月港出洋,移居菲律宾吕宋岛等地。以后每逢国内战乱时期,村民便一批又一批离乡背井出洋投亲定居。正因为侨民们频繁往返于吕宋岛与鸿渐之间,所以四邻乡人均称鸿渐侨民为“吕宋客”,称鸿渐为“吕宋村”。
由于历史的原因,鸿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闽南侨乡。这里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后曾被清朝乾隆皇帝敕封为“许氏宗庙”并钦赐“朝仪大夫”匾额的“许氏祠堂”。1988年4月14日,鸿渐村的女儿时任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回祖居地鸿渐村寻根谒祖,在此家庙举行祭祖仪式。村里有一座建于明末的“太保公庙”,这是经厦门大学教授考证的目前全国仅有的一座为纪念明朝初期杰出航海家、外交家郑和而建造的古庙。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这里的村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境内目前建有一条长750米,宽21米的“农民新街”。建有一个占地42.5亩,依山势错落有致而建起的29幢(每幢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具有侨乡特色的单体式农民小康别墅区。2002年一个以台湾著名家电企业灿坤集团为龙头的工业开发区在这里兴起,使这个具有闽南格调的侨乡前进步伐加快,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诸多实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鸿渐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文明村建设与时俱进,硕果累累。该村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全省“家园杯新型村庄建设竞赛优胜村庄”称号。
199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铸同志涉足这个美丽的侨乡视察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