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变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5-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概念瓦氏变性,又称Wallerian变性(Wallerian degenration)。是指轴突和髓鞘的分解吸收,以及施万细胞增生等现象。这一退变过程在神经断裂后即开始,一般在神经伤后8周左右完成。

探索历程早在1850年,Waller即发现蛙的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后有退行性变,在切断神经12~15天后髓鞘分解,2年后Waller作进一步研究,发现3~4月后神经又长入舌内,认为是神经细胞维持神经纤维的活力。髓鞘分解不是由近端而及于远端,而是先在雪旺氏细胞的临界面开始,然后在郎飞氏结附近分解退变,整个髓鞘被吸收,剩下的施万细胞管,称为宾格内氏带(Bungner氏带, Bungner's bands)。

1913年Caial仔细研究了轴突的退变与再生,损伤神经近侧段的退行性变到郎飞氏结前(或不超过一个郎飞氏结)即停止。退变的髓鞘分解成为胆固醇酯及三酸甘油酯而被吸收。

神经损伤后,相应的神经细胞也有变化。1892年Nissl报道,轴突断后神经细胞出现染色质溶解现象,最近研究证实了这一看法,而且显示整个神经细胞肿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