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刍狗

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参考文献: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引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意丢弃。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

仁在这里的意思是爱。不仁,即没有爱憎,一切平等。

刍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人们对刍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没有什么爱憎。天地对所有生命也是这样的,一切生命平等,天地对一切生命都没有爱憎、没有喜欢谁不喜欢谁的问题,就像人们对刍狗并没有爱憎一样。圣人对百姓(所有的人们)也是平等的,没有喜爱或是憎恨某一部分人。

无爱无憎,是一种非常广大的心胸。人的心如果能够像虚空一样,就能容下万事万物,而且万事万物在他的心中都是平等的。这样的人就是老子所谓的圣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