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杵

原指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现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校园流行语,多用来指某人比较傻或脑袋不灵光,使用广泛且灵活。

外观和用法

杵是棒的一种,因其两端粗,中间细,故此得名。手握中间,用两端粗的部分打击敌人。打兵器的打击力与自身的重量有关,越重,打击力越大。所以,把杵的两端做的又粗又重。杵用木、铁、铜等多种材料制成。有的,是以木料做芯,外包铁皮,用以增加打击力。也有全部用铁制成的铁杵,威力更大,即使打在厚重的铠甲上,也能给敌人以致命的伤害。

杵棒,为宋代之物。两端为木芯外包铁皮制造而成。全长约150cm,两端打击部的长度各为45cm左右,前端有约15cm长的锋尖,是用来刺戳的。为进一步扩大杀伤效果,在两端粗大的打击部上,还安有许多长1.5cm的铁钉。

历史与发展

杵和臼都是远古使用的捣谷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许多古代的城墙,也多是采用“版筑法”修建的。所以,军队里就有杵这种工具。久而久之,士兵们就把杵作为一种兵器使用起来。在《武经总要》中介绍了杵棒,这种杵型打击兵器出自宋代。在重装甲骑兵盛行的时代,杵棒作为一种能给披铠戴盔敌兵以重创的有力武器而被广为使用。在历史上,曾出现了许多使用铁杵的英雄好汉,王珪就是其中的一个。

[ 杵 ]

拼音:chǔ

繁体:杵

部首:木

部首笔划:4

字意五行:木

简体笔划:8

台湾笔划:8

康熙笔划:8

拼音输入:chu

五笔输入:STFH

吉凶寓意:吉

笔顺:横竖撇捺撇横横竖

pestle;

chǔ

〈名〉

(1)

(形声。从木,午声。本义:舂米的棒槌)

(2)

同本义 [pestle]

杵,舂杵也。――《说文》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系辞》传

(3)

又如:杵臼交(不嫌贫贱的交情);杵臼(杵与臼);杵头(杵)

(4)

捶衣用的短木棒 [battling stick]。如:杵砧(捣衣的槌棒与垫石);杵声(棒槌捣衣的声音)

(5)

筑墙、筑堤时,用来填实泥土的棒槌 [trip-hammer]

筑谓之杵。――《广雅》

杵以梧。――《礼记·杂记》

(6)

又如:杵声(筑城填土的杵槌声);杵木(筑土的木槌)

(7)

古代的一种棒形兵器。形如杵 [pestle-like weapon]

chǔ

〈动〉

(1)

捣,砸 [pestle]

傲童不讴歌,舂筑者不相杵。――《新书》

(2)

用长形的东西戳 [poke]。如:用指头杵他一下

杵杖

chǔzhàng

(1)

[stick]∶临时用来拄着地面支撑轿子的木棍

(2)

[walking stick in old fashion] [方]∶旧式手杖(多为老年人用)

chǔㄔㄨˇ

(1)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臼。砧~。~臼交(旧称互相不嫌贫贱的朋友)。

(2)

用长形的东西戮:~了他一拳。

郑码:FMED,U:6775,GBK:E8C6

笔画数:8,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3112

pestle;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