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均
《东西均》概述

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的哲学著作。撰于清顺治九年(1652)前后,代表作者后期思想。全书除《开 章》及《记》以外,有《扩信》、《三征》、《反因》、《颠倒》、《全编》、《张弛》、《象数》、《所以》 等26篇,约10余万字。关于“东西均”之名,《开章》作了解释:“均者,造瓦之具,旋转者也”,“乐有均钟 木”,“均固合形、声两端之物也,古呼均为‘东西’, 至今犹然”。意为旋转的陶钧、调节乐器的均钟木乃至一切事物都是对立两端的统一。方以智认为东西、华梵 之学也应经“烹”“煮”而“合一”。主张“以禅激理学,以理学激禅,以老救释,以释救老”,把儒、释、老 融会贯通,“今而后,儒之,释之,老之,皆不任受也,皆不阂受也”。
《东西均》为会通华梵、古今之学而提出“二而一, 一而二”的论点。强调“尽天地古今皆二”,把“相因 者皆极”看作是“天地间之至理”。同时又指出:“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事物都是“两端中贯”、“相反相因者,相□相胜而相成”,表达了对立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赖的思想。还提出“交、轮、几”的公式:“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几可征矣。”包含有在 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把握发展的可能性“几”的意思。这些论点具有朴素辩证法因素。但他讲“交、轮、几”是 与“随”、“泯”、“统”相联系的,说“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地而泯一切法,贵使人深;合明暗天地而统一切法,贵使人贯”,这是重复天台宗“三 谛圆融” 的形而上学思辨。他还创立所谓 “圆∴(读 伊)”理论,解释说:“上一点为无对待,不落四句之太极,下二点为相对待,交轮太极之两仪”,“上一点实贯 二者而如环”。认为在“二”、“天地”、“阴阳”、 “有无”、“善恶”等对立面之上有一个“无对待”, “无对待在对待中”, 即 “真天”、“真阳”、“太 无”、“至善”,亦即“公心”。他说:“心大于天地,一切因心生者,谓此所以然者也,谓之心者,公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俱在此公心中。”把心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终归宿。
《东西均》原有安徽省博物馆藏钞本,系方以智生前抄成,300多年来很少有人问及,1962年中华书局将此本校点出版,侯外庐在所作序中对书中的哲学思想加以开掘。嗣后,学术界对此书研究渐多,但迄今评价尚不尽一致。
作者简介方

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为复社成员,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亡后,为僧,法名弘智,发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