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塔里木盆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

Tarim Basin

亦作T'a-li-mu p'en-Ti或Talimu Pendi。

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大体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 面积530000平方公里。 由于深处大陆内部,周围又有高山阻碍湿润空气进入,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大多在50毫米以下,极为干旱。盆地中心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00平方公里,罗布泊、台特马湖周围为大片盐漠。发源于天山、昆仑山的河流到沙漠边缘就逐渐消失,只有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较大河流能维持较长流程。各河均汇入塔里木河,“塔里木”,在维吾尔语中即河流汇集之意。旧时喀什噶尔河、渭干河等也汇入塔里木河,后因灌溉耗水过多,与塔里木河间已断流。水源充足的山麓地带已发展为灌溉绿洲,著名的有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叶城、和田、于田等。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内陆产棉区,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能满足中、晚熟陆地棉和长绒棉的需要。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又不利害虫孳生,是中国优质棉种植的高产稳产区。瓜果资源丰富,著名的有库尔勒香梨、库车白杏、阿图什无花果、叶城石榴、和田红葡萄等。木本油料的薄壳核桃种植也很普遍。和田的地毯编织和桑蚕都发达。1949年以后沿塔里木河新建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在叶城等地已发现高产油田。铁路现已通到喀什,为开发塔里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至昆仑山脉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

地形盆地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 大体呈菱形 。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米 ,盆地中部海拔800~1300米,地势由南向北缓斜并由西向东稍倾。边界受东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成为不规则的菱形,并在东部以70千米宽的通道与河西走廊相接。居亚洲大陆中心,气候干燥,雨量特少,如若羌1957年全年降水量3.9毫米,民丰安迪尔1966年降水量5.0毫米,蒸发量却很大,若羌达2952毫米,故以风力作用为主,风速常在5米/秒以上,石蘑菇和风城地貌发育。

自然景色自然景色分成4个环状:

一 盆地边缘砾石带枣山足戈壁滩,是由古代暴流洪积扇群组成,微向盆地中心倾斜,坡度一般6°~8°,宽度10~30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3米厚砾层组成,水均渗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

二 盆地边缘绿洲带,河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积,形成扇状平原,现有疏勒、莎车、阿克苏、和田和库车等大小绿洲100多个。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河道迁移,绿洲也会迁移。

三 盆地中部沙漠带,即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的47%,为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主要是流动沙丘,占85%,沙丘高大 ,多50米以上,成沙较老的可达250米,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沙山、长条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形态。

四 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湖盆区,大部由盐壳组成,范围曾有多次变动,多风蚀雅丹地形。塔里木河基本汇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长2000千米,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胡杨林和灰杨林分布面积广,对防御风沙、调节气候、供应木材有重要作用。

塔里木盆地因小行星撞击而成一、陨石坠落过程

流星体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由于受其它天体的摄动或与其它天体碰撞,而改变其运行轨道,当其轨道变到与地球轨道相交时,就可能坠落到地球上来。

当流星体以约11—7.2公里/ 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它前端空气受到强烈压缩,经与空气摩擦而使其表面温度升高。在离地面约135 — 90公里的高度,大气阻力使流星体开始减速,由于激波和大气摩擦作用引起它的表面发热发光,开始气化 腐蚀,表面的熔化物质向流星体后部喷射,又使新的裸露面气化、熔蚀,使陨石发生烧蚀作用。流星体陨落到55公里以下,由于那里大气密度大得足以使它前端的空气受到强烈的压缩而产生激波,因而,有时发出隆隆的响声。当流星体降到12.5公里左右的高度,时速度减到100— 300米/秒的终点速度,其表面温度大大降低,不再发光,先前熔化的表展迅速凝固成黑色的熔壳,最后流星体撞击地面,成为陨石。

陨石陨落的整个过程大约延续几十秒至一分多钟。如果流星体质量相当大,其初始速度又大大超过音速,那么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直到强大的不均匀的冲击压力,使它在30—12公里的上空分裂成许多碎块,散落在大面积的面上,成为陨石雨。如果流星体很大,最后仍保持很高的速度,在它撞击地面前的瞬间,由于流星体前端的空气受到突然的非常强烈的压缩而急剧升温,使流星体本身及其周围的物质骤然气化而猛烈爆炸,结果陨石粉碎。

撞击处形成一个圆形的陨石撞击爆炸坑,简称陨石坑。坑的直径比陨石大得多。陨石和地球物质的碎片和熔化滴粒散布在坑周围的广大区域。巨大的陨石(直径在数十公里及以上)在着陆前的猛烈爆炸所形成的碎块,是不规则形状,因此,当其坠落地表之际,不一定在地表上形成标准的圆形撞击坑。

巨陨石坠地的后果:一是在地表上要形成一个巨大的撞击坑,也即产生断陷、拗陷盆地。二是于撞击坑周围要形成环形山、类环形山,以及同心的环形或弧形褶皱山。三是这类山脉中必然有明显的、规模宏大的断裂痕迹、粉碎性块状岩石(陨石)痕迹。同时这类山脉中的地表上必然还有与撞击坑表面遗留的类似的地表物质——土壤。而且距撞击坑越近,其类似的土壤则越多,距撞击坑越远,类似的土壤则越少。当然,这种类似的土壤是以撞击坑为同心圆(正撞)或同心弧(斜撞)方式分布。四是撞击坑下面必然还有巨陨石或者是小行星的残余物体,其下方则是撞击前原来的地表上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五是周围山脉的地表中也同样地拥有撞击尘土覆盖下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六是当巨陨石或小行星的撞击能量将地壳砸裂之际,撞击坑或周围必然会有火山爆发或者是火成岩山脉的诞生。

二、塔里木盆地的地质地貌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西部四大相邻的盆地之一。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公

塔里木盆地

里,东西最长处1400公 里,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

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旧罗布泊湖面高程780米,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土壤特点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 、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杨林土(土壤学上亦称吐喀依土)。草甸土分布广。

三、盆地是撞击坑之论证

1、盆地的形状

首先,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公里,东西最长处1400公里 ,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 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可见,整个盆地形似椭圆形的橄榄球,具备撞击坑的第一特征 —— 圆形或椭圆形。

其次,塔里木盆地与周围环境在地质上的能量平衡有这样的特点,塔里木盆地是地质上的巨大断裂与拗陷,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种大面积的竖直向下的巨大能量应该来自三种可能:

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吸引力(必须远远大于周围的重力)。可是,地表重力场几乎是均衡分布的,地幔中的熔融高温物质却是向外呈扩张性作用,一旦地壳予以的束缚力不足,则随时以火山形式爆发。因此,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竖直向下作用机理则是不可能的。

二是来自坂块间的挤压作用导致的局部地表塌陷,或者是褶皱塌陷所致的局部地表塌陷。由于这类局部地表塌陷一般都以线性的塌陷为基本特征,因此根本不可能形成塔里木这类巨大的呈椭圆形的地表塌陷。

三是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导致地表的塌陷。人类对于陨石的坠落不仅早已有所认识,而且拥有相当的物证—— 陨石及陨石坑。关于巨陨石对地球的撞击,一些科学家或者天文雪家和爱好者对其有大量的研究及推测。然而,对于小行星的入侵事件,仍然是处于一个初步的探索与研究阶段,而且还不能把这类小行星的体积估计得或者是想象得太大(直径上百公里)。然而,自从地球诞生以来,既然众多的陨石曾经频繁不断地坠落于地球,那么,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也自然是可能的。只是每当这种可能事件发生之际,整个地球必将遭受灭顶之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恐龙时代和恐龙的最终灭绝历史。至到今天,地球上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塔里木盆地这类巨大的拗陷坑。所以,人类应该没有理由来否定巨陨石或小行星曾经对地球有过的“入侵、破坏、改造”之历史可能性。

由于塔里木盆地是整体的、大面积的地质拗陷,是刚性的地质拗陷盆地,其周围却正好是高原环抱。根据“能量巨变、形状巨变”之规律,所以,产生塔里木盆地的能量之源只能是来自巨陨石或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并撞击所致。

2、环形山、火山、褶皱山、断裂痕迹

塔里木盆地北面是天山山脉、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南面是昆仑山脉以及向南向东拓展的巍巍青藏高原。

环绕塔里木盆地三大山系的地质理论认为:一是北面的天山,地槽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经加里东运动特别是华立西运动,地槽发生全面性回返,褶皱隆起形成古天山山地。构成山地的主要岩石是古生代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华立西期的侵入岩等。中生代至早第三纪末,古天山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晚第三纪特别是上新世以后准平原发生断块抬升。

二是南面的昆仑山脉。昆仑山 脉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间均以深大断裂相隔。昆仑山地区以前震旦系为基底;古生代时为强烈下沉的海域并伴有火山活动,古生代末期经华力西运动褶皱上升,构成昆仑中轴和山脉的中脊;中生代产生拗陷,经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秦岭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三是西面的帕米尔高原。高山峻岭交错,地形结构以近纬向的山地为主,并与经向山地相结合。地形与构造一致,主要呈线性特点,没有封闭的内陆盆地。帕米尔现在的高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隆起形成时在新第三纪的3000万年中升高了3400米,而在近100万年中又升高了700米,老第三纪沉积在山麓下的岩层现己升高5公里 。

总之,塔里木盆地被周围的高山山脉与高原环抱。一是共同具备山体极大断裂和隆生的特点。二是山中火成岩突出,但出露土壤繁杂,具撞击抛撒性、破坏性。三是昆仑山系中的褶皱山脉,以盆地为中心,呈波浪形逐级向南扩展性分布,直至喜马拉雅山脉最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拗陷与整个青藏高原的突起构成“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的系统平衡。因此,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二大特征 —— 撞击坑周围是环形山脉。

3、撞击拗陷物及时间

(1)撞击时间分析

A、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

B、中生代至早第三纪末,古天山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晚第三纪特别是上新世以后准平原发生断块抬升。

C、昆仑山脉于中生代产生拗陷,经 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秦岭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D、帕米尔现在的高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隆起形成时,在新第三纪的3000万年中升高了3400米,而在近100万年中又升高了700米,老第三纪沉积在山麓下的岩层现己升高5公里。

E、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上隆起最晚的年轻山脉。于始新世古地中海撤退时开始升起,后经数次断块上升而形成。据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米 处发现高山砾古植物化石推断,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脉约升高了2000米。

F、根据板块运动理论,认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同欧亚板块碰撞并俯仰于后者之下的结果。同时可能还受北方刚性的塔亚木地块向南楔入青藏地块的动力作用的影响。

可见,刚性的塔里木盆地的拗陷时间,与环边高原山脉的突然隆起时间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中生代末期,基金距今6500万年。

(2)撞击坑中的残余物质(沙漠与戈壁)分析

由于“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巨厚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

因此,从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情况不难看出,“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 万 米”,这是与周围山脉截然不同的地质构造。因为周围高耸的山脉中的地质构造却几乎相同 —— 属古生代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华立西期(喜马拉雅期、燕山运动时期)的侵入岩等。而盆地中发生在中生带末期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覆盖在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层上,其下是稳定的古老结晶岩基底。

中生代和新生代最大厚度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层,是其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 的近十倍,而且已经远远超过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高度值。从地球火山爆发及火成岩山脉的构造和形成可知,只有地幔中的高温熔融物质猛烈喷发和强烈外溢,才能在地球地表上形成耸立几千米高的火成岩山脉。

可见,在地表上形成厚达万米的且是较大面积的陆相盆地沉积地质,一是应该具备比诞生天山、昆仑山强烈隆生时更大的能量,因为地表的压力远远小于地壳下部和地幔的压力。所以,这样的条件下要产生大面积的深度断裂拗陷,必须具备比造山运动成倍的强大能量;二是这些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凹陷体,在其地表的凹陷动态过程中必然要拥有一个施力体。而均衡分布的地球引力和外扩作用的高温熔融地幔,两者都不足以成为这样的施力体。因此,只有一种可能 —— 那就是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凹陷物质本身,在凹陷发生前就已具备的强大无比的动态冲击能量。也即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凹陷物质,自己是自己的施力体。同时,即使它从地面上整体性抛起又砸下,但也不会具有陷入万米之深的能量。还有一点特别奇特的是:在盆地周围环形山中,特别是在紧邻盆地南部边缘的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脉中均有海侵地表地质,而盆地中却有厚达万米的,近似于锅形的陆相沉积凹陷物质。

因此,这个巨大的拗陷物体只能来自太空。因为物体于太空中运行所具备的巨大速度和体质能量,足以在地表上产生巨大的撞击凹陷坑。同时,巨大的撞击能量必然在周围产生地表层剧烈褶皱,进而形成高大的环形山脉群系。进一步地,刚性的塔里木盆地地质,恰恰充分说明了其刚性的产生,是撞击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刚性的塔里木盆地中,最大厚度达万米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大面积陆相沉积,只能是来自太空的某个坠落物体本身的物质部分。正是塔里木盆地的突然拗陷,进而才导致了其四周连绵起伏的山脉、高原的迅速地强烈隆升,特别是火山群的发生。

塔里木盆地内是广泛的沙漠。“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塔里木河以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万平方公里,占新疆面积20%,占中国沙漠和戈壁总面积26%(如单指沙漠则占43%),是中国最大沙漠地”。从盆地如此地质分布情况不难看出,正是石陨石类小行行星的坠落撞击,才导致了这样的呈环状分布的盆地地貌,并且拗陷盆地的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而且,拗陷盆地的最外部边缘与周围的高原与山脉之间的地形具有典型的冲击扩散效应,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南面的昆仑山山脉的整个北坡的坡面冲击扩散效应尤为明显。

可见,并非是干旱形成了塔里木盆地中的广大的沙漠区域,而是这个巨大的飞来并拗陷的物质体本身,才是产生沙漠与戈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撞击体的残余物质 —— 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体,其表层物质经大自然的综合侵蚀作用后形成了沙漠与戈壁。

总之,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三大特征 —— 拥有不可否认的、规模巨大的撞击体残余物,即盆中巨厚的陆相沙岩。

4、抛撒物

由于“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 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因此,由于巨大的撞击作用,那么在盆地与周围山脉的环境中,就必然能够找到共同物理化学特征的地表土壤物质 。

A、盆地中的土壤:土质情况是“除冲积扇、三角洲上中部及部分老绿洲外,盆地土壤都有强烈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需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改良”;地质情况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昆龟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

B、昆仑山脉中的土壤:西段山地的北坡为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景观。低于2700米的前山及中山带下部为红沙与合头草荒漠。砾---石质的山地棕漠土,上部为昆仑篙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钙---淡栗钙土。2700—3000米的下部沙土地带合头草荒漠,上部为紫花针茅、银穗羊茅占优势的山地草原,阴坡出现小片雪岭云杉林,与山地草原构成山地森林草原。在3000米的塔什库尔干宽谷中为高位沼泽化草甸。3100---3900米干旱冰樍丘陵与冰水冲积扇分布着雌雄麻黄为主的灌木荒漠。谷地两侧4000米以上为以粉花篙和垫状驼绒藜占优势的高寒漠。4500— 5500米的高山为刺矾松高寒棘豆高寒半灌木荒漠。海拔5500—6500米的高山下部为高寒稀疏植被,上部为寒冻风化带。 6500米以上为高山冰雪带。

C、在阿尔金山的土壤垂直带中,缺少山地淡栗钙土带。山地棕色荒漠土上升至2800米,山地棕钙土上限可达3800米,3800米以上分布亚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荒漠土。谷地中发育有盐碱化高山荒漠土,沟谷底部则出现沼泽和大小盐湖,其周围分布有沼泽土与山原盐土,局部洼地可见龟裂土。

可见,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四大特征:盆地与周围山脉的环境中,共同拥有物理化学特征相同的地表土壤物质。即,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并且土壤均较沙质。

5、坑底反弹式丘陵。

由于“塔里木盆地四周有低山、丘陵,如东部的库鲁克塔格和西部的树坪 山,盆中沙漠更是沙丘密布”。这是撞击坑基底对撞击体的反弹,以及撞击后从四周高地倾泻而下的回填物质的相互激荡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五大特征 —— 盆地中有广泛的丘陵地质地貌。

6、凹陷中的覆盖物质。

由于“塔里木盆地中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分别约占全国油气资源蕴藏量的六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特别是白垩纪地层中蕴藏最丰。可见,塔里木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六大特征 —— 古地表上的生物圈庞大遗迹层。

盆地中蕴藏如此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与古地表上的生物圈庞大遗迹层究竟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呢?

由于巨大的坠落物及撞击作用,因此,撞击物体及撞击碎片、粉尘等随之而来则大面积地覆盖了原来的古地表和古地表上厚厚的植物圈(包括其中的一切动物、微生物)。所以,所谓的“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的范围并不一致”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今天,通过塔里木盆地的真正形成原因的透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是那个庞大的坠落物体对塔里木盆地原来地表的冲击性覆盖,使之原来地表上大面积的、厚厚的植物层(白垩纪古树木最高者可达一百米左右)及其内的所有动物、生物,全部在其含盐碱覆盖物的高温高压,以及大量水的长久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化为石油、天然气资源。所以,这样一来,沙漠下面必然有石油、有天然气,而且蕴藏量自然十分丰富。所以,塔里木盆地下面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就随着盆地的撞击凹陷,而深深地储藏在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 积层下面的白垩纪地层中,以至被当今的人类所发掘、所利用。

毫无疑问,塔里木盆地显然是于中生带末期,由一石质巨陨石的坠落撞击所致。结合与塔里木盆地同期同因形成的,其周边的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之地形地貌,经系统分析可以得出这四大盆地是由于一颗一小行星的入侵、爆炸、并分散撞击所致的结论。

四、该小行星的整体撞击性灾难后果

1、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大约为一千公里,进入地球空间的轨迹是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由于在坠入地表之前,碎裂为几大块之后,分别坠入几个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撞击盆地(坑),及其盆地周边起伏跌宕并向外褶皱延续的山脉。

从全球同期形成的十大盆地,均类似于塔里木盆地是撞击成坑的六大共同要因分析,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盆地都是同时性地由于这颗小行星的侵入、爆炸、坠落、撞击所致(另见笔者专著:《宏观地球物理探索》一书之详细论证)。这些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湖南准盆地、江西准盆地、贝加尔湖、红海、里海。

2、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部分,降落于地表上后,进而沉积为岩漠(石漠)、砾漠(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从亚洲大沙漠、非洲大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在大陆漂移前的一体化分布中,更能体现该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部分,广泛降落于地表上的宏观踪迹。

3、巨大的撞击力量与地表和地幔的巨大反冲力量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西部高原的形成,并伴随整体板块在较短时期的剧烈抬升和在较长时期的缓慢抬升。

4、从天突然而至的十大盆地及亚非一体化沙漠的巨大的撞击力量,使得大陆分裂并漂移,进而导致大洋开启。同时在漂移的板块前沿,因地表皱隆起而形成带形山脉,并伴随大规模火山爆发。

5、撞击掀起的粉尘和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的遮天闭日效应,最终导致全球性冰川,也即核冬天的降临。

6、巨大的撞击力量形成的全球性剧烈地震,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以及强烈撞击掀起的粉尘、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这种粉尘共同在地表上广大范围内的降落与覆盖,最终导致了恐龙及同期动植物的大灭绝。

从大多数恐龙聚集一处的掩埋状况分析,实际上已经充分证明了是小行星入侵的必然结果。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个体强壮,群体庞大,活动范围广泛。如果所遭遇的灭绝性的灾难是一个缓慢过程的话,那么,聚集态同时性掩埋一处的可能性则很小。从而绝对不是当今已经发掘并证明了的聚集一处掩埋的实际状况,因为恐龙善奔跑;如果灭绝性的灾难,是极其迅速的,并且是在非常广大的范围内突然发生(特别是从天而降),必然使得动物们不但逃不胜逃、躲不胜躲,而且还会因大面积灾难的突然降临,必将立即造成动物们心理上的极其紧张和恐惧,进而使得同类动物们反而聚集一体。当小行星突然入侵并伴随惊天动地和火焰滚滚(无论是发生于昼间还是夜间)之际,因此必然引起动物群的极度恐慌,甚至导致绝望的复杂心理,从而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加之,小行星的坠落是突然的,撞击后全球性的灾难性扩散后果却是连锁的、延续的。随之而来,导致恐龙的灭绝和聚集性掩埋,以及同期的生物大灭绝,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7、由于大量熔蚀物质和粉尘对原来地表上厚实的生物圈的大面积覆盖作用,最终导致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生成和蕴藏。

8、富含盐碱物质的小行星的熔蚀物质,其中一部分飘落于海洋之中,进而使海洋变咸。因为,全球海洋的总面积是3.6亿平方公里,海洋的总水量是13.38亿立方公里。海洋的平均含盐度为3.5%,主要为氯化钠,具弱碱性 。因此,海洋中所含盐份的总重量大约是468.3亿吨(是柴达木盆地600亿吨已探明食盐总储量的78%),远远小于小行星的熔蚀物质及碎片主体(中国西部四大盆地及世界十大沙漠、戈壁、黄土高原)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因而,正好与散落于海洋之中的,来自小行星的熔蚀物质所包含的盐份基本吻合。

9、直径大约一千公里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在导致地球天翻地覆的同时,必然对地球的运行轨迹和运行姿态产生影响。同时,小行星本身是拥有磁场的。因此,撞击与外来磁场的突然加入,进而导致了恐龙灭绝时代地球磁场的巨大变动(或许是导致了所谓的地球磁极的反向效应)。

当然,人们一定要说,中生代末期的这一系列事件并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可是,据不同资料的时间数据,其误差可高达几千万年。然而,测量历史年代的最先进方法,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也即碳14法。但是其误差率为32%,也即正确率为68%,且距今越久远则误差越大。

同时,巨大的撞击必然伴随巨大的爆炸和爆炸性掩埋后果。另外,巨大的撞击在导致地表天翻地覆、板块四分五裂之际,必然对地质地貌形成强大的应力集中,以及板块的长久漂移和地质地貌的连续性变化。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中生代末期地球上的,以恐龙灭绝和塔里木等巨大盆地及周围环形山的同时产生为代表的,地球上的十大巨变(1、大陆漂移,2、一体化沙漠,3、十大盆地,4、中国的西部高原,5、含盐的海洋,6、恐龙的灭绝,7、煤炭、8、石油、天然气,9、大面积火山,10、全球性冰川。)均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是同一个原因所致的不同结果。也即是一颗直径约千公里的小行星入侵地球,并爆炸性碎裂后分散撞击地表的宏观结果。中生代末期的地球上的十大巨变,也即白垩纪事件,就是这颗小行星入侵后的宏观物证。

总而言之,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如桃李砸西瓜、或者是豌豆击鸡蛋。撞击者是自身碎裂并深陷淹没;被撞击者则是皮开肉溅、体无完肤,篷头堪面、遍体磷伤、千孔百窗、血泪滚滚。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强大并巍然的地球,其肌体的健康终又慢慢地愈合与康复,并建立起新的平衡体系、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地球诞生已46亿年,海侵海退、陆升陆降、沧海桑田、红尘滚滚,大洲大洋、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沙漠戈壁、潮起潮落。尽管全球地质地貌既复杂又零乱、既运动又静止,但其实又很简单、很有序。只因,一石激起千重浪,天翻地覆凯尔慷;几家欢乐几家愁,生命又开新篇章。这就是地球的发展片段,这就是地球的成长简历。

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演变一、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现状

塔里木盆地在新疆南部,位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56万平方千米,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大沙漠东西绵延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相当于9个多台湾省的大小,达33.76万平千米,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3%,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七大沙漠之一,是仅次于西亚鲁卜哈里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漠内部沙丘连绵起伏,一般高70米~80米,最高可达250米,沙漠内部植被稀少,多为流动沙丘。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天山、昆仑山阻隔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进入,降水量小,气候变化大。夏季炎热少雨,光脚不能在沙漠中站立一分钟,因为沙面温度高达70℃~80℃。冬季气候又变得异常的寒冷,气温经常在-20~-25℃,最低气温可达-50℃。春季多风,平均每月大风4~5次,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声音凄厉可怕。

塔里木盆地降水量北部一般在50mm~70mm,南部一般在15mm~30mm,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十分干燥,风沙危害始终威胁着盆地周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部盛行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沙漠东部盛行东北风,使沙丘向西南方向移动,塔克拉玛干流动沙丘总的移动方向是自北向南。故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不断向南扩张,向着昆仑山麓推进。2000多年来沙丘平均向南移动了100千米左右,使丝绸之路南道的绝大部分的古城被风沙湮没。那么,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原来是这样的吗?塔里木盆地来自什么地方?

二、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演变

1.塔里木盆地来自南半球

1987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4个学科13个专业的144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在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深入考察研究后,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塔里木盆地是一块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陆块。

距今8亿年前(元古代),塔里木盆地还是一段靠近现南极海底的活动性很强的古地槽。当时地壳运动剧烈,地球的南北变化频繁。自震旦纪后期开始(距今6亿年前),由地槽转变为陆块的塔里木从今天澳大利亚以南的海域开始其长达数亿年的“北征”。这块古陆在北移过程中按照地球磁极的变化变换着“行走”的姿势,其大部分时间是顺时针左旋前进,中间曾一度右旋过。在距今4亿年前的志留纪,塔里木陆块完成了决定性的一站,从南半球高纬度49.2度,漂移到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到距今约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时,它已移到北纬25.2度。距今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多次冲撞中,夹在其中的塔里木板块,被南北挤压,压缩了1700千米,从台地变为盆地。以后,又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中被抬起,并从北纬25度左右的位置以下挤到北纬40度左右,塔里木陆块终于结束跌宕起伏的北移活动,并在亚洲腹地“定居”。

塔里木陆块的漂移,只是全球大陆漂移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塔里木有此漫漫数亿年,遥遥数万千米的漂移、漫游世界的地质历史,所以其经历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条件是异常丰富多彩的。

2.塔里木盆地原来不是干燥的

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塔里木盆地中并无沙漠,而是河湖众多,植物繁盛,气候湿润的绿洲。在地质时期,形成沙漠化过程的地质背景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使得青藏地块大幅度隆起,由此大范围地改变了青藏高原本身的气候特点和塔里木盆地的大气环流格局。一方面阻挡了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北上,另一方面迫使干冷的空气在西伯利亚大陆上聚集加强,并与太平洋上暖湿气流进行水热交换,从而对东亚季风环流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大气环流系统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渐趋干燥,河湖干涸,植被变稀,风沙渐多。大约在1万年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已基本上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三、人类活动是现代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沙漠化的进退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增加,参与到影响现代沙漠化的演变过程中来,并在沙漠化的发展和逆转中起加速、加剧作用。

在变干的气候条件下,加上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得塔里木盆地地区沙漠的发生与发展呈上升趋势。一些绿洲缩小,即绿洲向沙漠化方向退化,如塔里木河的干支流中下游地区,胡杨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40平方千米减小到1995年的73.33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1996年比1959年增加了1.23平方千米,长达180千米的绿色走廊濒临毁灭。

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流域气温变化不明显,而降水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河源流域地区降水明显增多,沙尘暴、大风日数显著减少;塔里木河下游流域降水也有增加的趋势,这对于植被生长是有利的,有利于减缓这些地区沙漠化的进程。然而,事实情况却是沙漠化面积不断在扩大,这表明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有关。

沙漠化问题是塔里木盆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长期制约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不断增多,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人为地毁草毁林,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诱发了沙化的潜在因素,使沙化耕地大量出现。

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重心向西部转移,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的规模和频度都将比20世纪有所扩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会大大加强。现在如果不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和科学的防治方法,沙漠化面积将会继续扩展,程度将会加重,塔里木盆地的前途也将不容乐观。

塔里木盆地的民族融合8~11世纪,因大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的南下,以及回鹘的西迁,进而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使新疆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术界,人们一般将这一民族融合的过程称之为回鹘化和伊斯兰化。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原住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此问题,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仍觉有未尽之意。故本人认为,对此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汉代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罗人,他们属欧罗巴人种。汉代,为了争夺西域,匈奴人、汉人等相继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而形成自东向西民族迁徙的第一次高潮。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6年)前后,匈奴击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三)十六国皆以为匈奴”1。从此,大批匈奴人进入西域,并与汉朝展开激烈争夺。经过长期的战争,至2世纪中叶,南匈奴归汉南下,北匈奴西迁。“其赢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悦般国”,“众可二十余万”2。分散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其它地区的匈奴人,也当为数不少。

汉代,大批汉人通过从军、屯垦、经商、任官、移民等多种途径进入包括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内的西域地区,成为到达新疆很早的民族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不少汉人迁往河西,又从河西辗转到新疆。他们和汉代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于今吐鲁番地区,并使该地区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汉人在新疆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起,这里先后建立起了阚氏、张氏、麴氏等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政权,其中麴氏高昌王国传九世,历经140余年之久。

羌人,是较早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20世纪60年代,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沙雅绿洲,发现了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联系到“若羌”这个古老的地名,以及文献中的记载,可以认为,羌人是汉代新疆地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5世纪初,柔然势力深入到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他强盛时,不仅控制了今吐鲁番地区,而且波及焉耆。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不满豆伦可汗侵扰北魏沿边州郡,与其弟穷奇怒而率所属十余万落向西迁徙,在新疆建立政权,也曾一度控制高昌及鄯善地区3。高车副伏罗部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集团。

突厥是继匈奴、柔然之后又一个在新疆地区建立起自己统治的游牧民族政权。射匮可汗时期(约在610~618年),突厥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突厥统有东至阿勒泰山,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自玉门以西诸国皆役属之。遂与北突厥为敌,乃建庭于龟兹北三弥山”。射匮可汗死后,统叶护可汗即位,他“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椐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受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1。与此同时,亦有大批突厥部落迁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如葛逻禄等。

自7世纪下半叶时起,吐蕃势力进入西域,并从8世纪末时起,对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行长期统治。期间,该地区不仅驻有大批吐蕃军队,建有戌堡,设置斥候,而且还分布着许多吐蕃部落,见于藏文文献及出土的吐蕃文简牍中的西域吐蕃部落名称就有60种,其中大部分来自吐蕃本土的六十一东岱(千户),是从吐蕃故有部落中分化出来的部落2。

除匈奴、汉人、羌人、柔然、高车、突厥、吐蕃等民族先后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外,南北朝时期,还有嚈哒、吐谷浑等民族在这一地区活动。上述民族和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不仅使该地区居民族属更加多元化,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民族之间的同化和融合。如突厥人,就和各地王族通婚,进而对当地原住居民产生影响。9世纪中叶,吐蕃势力退出西域以后,应该有不少吐蕃人留在了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特别是和田地区,并融合在了当地原住居民之中。

但是,至唐朝时期,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7世纪初,我国著名旅行家和佛教大师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对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使用的语言文字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他说:阿耆尼(焉耆)“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屈支国(龟兹)“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跋禄迦国(阿克苏)“文字法则,同屈支国,语言少异”;佉沙国(喀什)“而其文字,取则印度,虽有删讹,颇存体势,语言辞调,异于诸国”;曷盘陀(塔什库尔干)“文字语言大同佉沙国”;瞿萨旦那(和阗)“文字宪章,韦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斫句迦(叶城)“文字同瞿萨旦那国,言语有异”3。从玄奘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居民实用的语言文字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今焉耆、库车、阿克苏等地为一类,和田、叶城等地为一类。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发现了古代居民语言的大量文献。经过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巴楚,可能还包括喀什在内,使用一种属于印欧语系伊兰语族中的中古东伊兰语,现在一般称它为古和田语或古和田塞语;而在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库车、焉耆地区,则使用另一种特殊的印欧语,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古代焉耆——龟兹语。此外,在公元2—4世纪,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尼雅(今民丰)到鄯善(今若羌)、且末一带,还通行一种古代印度西北的方言,文字则使用佉卢文。这样看来,从汉代至唐代的千余年里,虽有匈奴、汉人、羌人、柔然、高车、突厥、吐蕃等民族的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但是该地区居民的主要成分仍然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罗人。《北史·于阗传》载:“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皆深目高鼻”。“深目高鼻”正是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古代印欧语系居民人种的显著特点。至于地处吐鲁番盆地的高昌,自魏晋时期就是汉人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所以“文字亦同华夏”,只是由于受周围土著居民的影响,故亦“兼用胡书”1。但不管怎么说,在回鹘大批迁入该地之前,吐鲁番地区主要通行汉文,说汉语。考古资料证明了这一点。

从汉代到唐代,千余年间,先后有众多民族的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却没有导致当地民族构成和分布发生根本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多属于草原上的强国。他们之中虽然有不少人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但到各绿洲从事农业的人很少。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很难和当地的原住居民融合,进而改变当地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汉人,虽然经营农业,但除在吐鲁番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汉人多集中在几个比较孤立的屯田点上,且人数有限,指望他们改变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似乎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自己却被逐渐融合在当地的民族之中。

二、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原住居民的回鹘化

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回鹘化,是从公元8、9世纪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回鹘族和其他民族大批进入该地区开始的。

早在公元5世纪末,高车(铁勒)副伏罗部作为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就已经进入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缘边地区。高车与柔然长期进行斗争,频繁迁徙,至6世纪末7世纪初,被称为铁勒。其部落分布极广,东起蒙古高原,西至黑海,山谷草原,多有所在。伊吾以西、焉耆以北活动有契弊(苾)、薄落、职乙、纥骨、乌灌(一作乌护)等部。有的学者就认为,乌灌(乌护)与回纥属于回鹘族的东、西两支2。

突厥汗国的建立及其对天山南北的统治,虽然没有根本改变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但对以后该地区居民的回鹘化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在突厥的统治下,居住在高昌地区的汉人不仅“兼用胡书”,而且被迫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和突厥人一样“披发左衽”。其他民族的居民,由此可略见一斑。

7世纪初期,回鹘人就在其首领菩萨的率领下,以5000骑兵击败突厥10万大军,并追至天山,俘获大批突厥部众,对唐朝灭亡东突厥,起了很大作用。唐永徽二年(651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唐,攻破北庭。回纥首领、翰海都督婆闰率兵5万,协助唐将梁建方、契苾何力,大破贺鲁,收复北庭。唐显庆元年(656年),贺鲁再次起兵反唐,婆闰领兵又助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大破贺鲁于阴山、金牙山,并随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追剿贺鲁至石国西北苏咄城,终擒贺鲁。在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过程中,婆闰及其所率回纥兵为巩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8世纪末9世纪初,回鹘与吐蕃在北庭展开激烈争夺,并最终控制北庭、高昌等地。

突厥对天山南北的统治及回鹘人在西域的早期活动,无疑为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回鹘化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9世纪中叶,异姓突厥诸部落葛逻禄、样磨等在中亚地区建立政权,都八拉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后人称其名为喀喇汗朝。与此同时,西迁的回鹘人在今吐鲁番地区和吉木萨尔一带建立高昌回鹘王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11世纪初,塔里木盆地缘边绿洲地区分别被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朝所统治。由于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总的人数上都占有优势,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原住居民的回鹘化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是,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的政治和人数上的优势,并不等于回鹘化。我们所说的回鹘化,是指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与当地原住居民通过接触、通婚和融合,使回鹘语成为当地普遍使用的语言,即语言的同化。要达到这种程度,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如回鹘及其近族、同族葛逻禄、样磨等,必须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只有这样,才能便于他们与原住居民接触、通婚和融合。

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朝时期,进入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在当地原住居民比较发达的文化影响下,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当然,这一转变首先是由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洲,适合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和游牧业相比,收获较为稳定,使他们自然选择了这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特别是回鹘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的。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北宋供奉官王延德出使高昌,在其《高昌行记》说:高昌“有水,源出金岭,导之周围国城,以溉田园,作水磑。地产五谷,唯无荞麦。贵人食马,余食羊及凫雁”。说明高昌是一个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同时也说明回鹘人的上层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某些饮食习惯——食马肉。王延德还说:他到了高昌王的避暑地北庭,那里有很多马。“王及王后、太子各养马,放牧平川中,弥亘百余里,以毛色分别为群,莫知其数”[1]。这也告诉我们,在迁入西域百余年后,回鹘上层仍保持着游牧民族某些生产方式,并没有一下子就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转变是必然的。正是这一转变,使回鹘人、葛逻禄人、样磨人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和当地原住居民在经济领域内,达到了划一的程度,也为他们之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高昌回鹘完全转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在蒙古的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即位以后,为了削弱窝阔台、察合台汗国的势力,于1252年处死了与窝阔台系大汗密切关系的高昌亦都护撒邻迪(萨仑的斤),恩准亦都护的兄弟斡根赤(玉古伦赤)继立为亦都护。接着,他又采取分解政策,将窝阔台、察合台汗国的领地分成若干小块,再予以层层分封。由于从窝阔台汗国分化出来的合丹领地放在了别失八里,直接占有亦都护的大片土地,所以高昌亦都护再次成为了蒙哥汗政策的受害者。蒙哥汗还任命亲信纳怀、塔剌海、麻速忽(即马思忽惕)等为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这样,高昌亦都护的领地不得不缩小到高昌一带。故《西宁王忻都碑》说,“己而北庭多故,民弗获安。乃迁国火州”。高昌亦都护迁到高昌,使回鹘由游牧完全转入了定居,完成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经过历了四百余年。

回鹘人在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的过程中,同时还接受继承了当地的绿洲农业文化,其中包括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重读一下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描写西域乐舞的诗篇,在品味当今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谁也难以否认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共同的语言则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在高昌回鹘王国境内,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逐渐被广泛使用,并代替了以前使用的古代突厥鲁尼文。随着城市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回鹘语文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用它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的《突厥语大词典》说:“回鹘人的语言是纯粹的突厥语,但他们彼此交谈时还使用一种方言”。除使用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外,“回鹘人还有和秦人文字相似的另一种文字,官方文牍都使用这种文字”1。学者们一般认为,这种文字应该是汉字。说明直至11世纪下半叶,汉语文仍然是高昌回鹘使用的文字之一。但是,最终汉字还是被回鹘文所代替。

在喀喇汗朝境内,突厥语为官方正式语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为官方的正式文字。例如公元11世纪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大词典》中的古代突厥语词和诗歌、格言、谚语,就是用阿拉伯字母写成的。同一时期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编写的另一名著《福乐智慧》,有人认为它是先用阿拉伯字母写成,以后才用回鹘文抄写的[2]。至迟至11世纪末,突厥语族语言作为当地通用的语言基本上普及到了塔里木盆地周围广大地区,而原居民的语言逐渐消亡。马赫穆德·喀什噶尔在《突厥语大词典》导言中证实了这种情况。他说:11世纪下半叶,凡是通晓两种语言并和城市居民有交往的人的语言是不纯的。“索格达克”、“坎切克”、“阿尔古”等部落就是通晓两种语言(指突厥语族语言和本民族母语)的。……喀什噶尔有操坎切克语的村庄,但城里均操哈喀尼耶突厥语”。“吐蕃人有自己的语言。和阗人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两种人的突厥语讲得并不流利”[3]。也就是说,至11世纪,和阗地区的原居民不仅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也开始了语言的突厥语化的进程,现在我们见到的属于11世纪或更晚一些的古代和田语文献也证明了这一点[4]。

尽管如此,当时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客观形势尚不具备形成统一民族的条件。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喀喇汗朝于10世纪中叶前后接受了伊斯兰教,而北部以高昌为中心的回鹘王国则多为佛教徒。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文化和心理状态各异,致使双方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敌对状态。喀喇汗朝称高昌回鹘王国的居民“是最凶恶的异教徒”5,而高昌回鹘王国则支持信仰佛教的和阗李氏王朝反抗喀喇汗朝的入侵,甚至直接与其发生武装对抗。在喀喇汗朝灭亡和阗李氏王朝以后,双方以阿克苏为界形成对恃状态。所以直至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区域仍在阿克苏以西地区。这种情况,直到14世纪中叶的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才发生变化。当时,秃黑鲁帖木儿汗(1343~1363年)作为新疆地区的蒙古汗皈依伊斯兰教。在他的强制下,有16万蒙古人信仰了伊斯兰教。其子黑的儿火者亦热心传播伊斯兰教,并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圣战”,强迫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此后不久,伊斯兰教便逐渐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占有统治地位。

一般说来,人们都把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称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希提在其所著《阿拉伯通史》一书中提出了伊斯兰化的三个标准:一是非伊斯兰地区对穆斯林在政治上的归附;二是非伊斯兰地区改信伊斯兰教;三是语言的同化1。对照这三条标准,除语言的同化外,上述观点基本上是成立的。实际上,在改信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语言文字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在他们的语言中,增添了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而在文字方面,不管是高昌回鹘王国使用过的以回鹘文为代表的书面语,还是喀喇汗朝使用过的以阿拉伯字母文字为代表的书面语,都已经让位于察合台文字(近代维吾尔语)。察合台文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使用的文字。

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他们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凝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得以互相认同。所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起有重要作用。

总之,经过6、7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回鹘化才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