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桥镇
李官桥镇,古称顺阳,是一个淹没在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附近的丹江口水库下的历史古镇。历史上曾是丹江四大古镇之一。乃当时县中巨镇,南即党子口关,是通往湖北光化县要道,旧有千总驻防于此。西汉在这里设置顺阳县,汉哀帝时称博山县,封侯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国务院曾决定在此设立丹江县,但后来由于规划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县的建立成为泡影。
名字由来明朝时期,顺阳的父子三人刑部主事李宗木和翰林李衮、李荫,在家乡的丹江河上架桥,所以人们就把顺阳称为李官桥,李官桥由此而得名。
地理环境李官桥镇位于淅川、内乡、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均县(今丹江口市)交界地区,镇区面积6.75平方公里,西北两面紧邻丹江,水陆便利。它的东南方地势平坦,古镇面临大江,背依龙山,龙山上有香严寺,从香严寺旁边流下来的香溪把李官桥分成两半,香溪穿过古镇,在东南方向汇入丹江,古镇从北到南长20多公里,李官桥盆地由1亿年前陷落而成,由于盆地接受丹江冲积,所以土壤非常肥沃,土地面积虽然不及全县面积的八分之一,但粮食产量占淅川全县一半之多,因此有“桥半县”之说。
古镇风貌主要建筑城池功能完备 ,有楚国保留下来的[来源请求]周长10余里的土寨墙(城墙),有五座宝塔式黑漆城门,城门上都建有一座三层碉堡;碉堡上配有铁炮百门。丹江航道的四大港之一的李官桥港(水旱码头)正对着西北两扇大门。从码头边到西大门和北大门之间铺砌着两条平整的青石板路,城内有炮坊街、韩城街等四大街三小街。还建有清真寺、火星庙、三官庙、药王庙、石鼓庙、十王殿以及山陕会馆。镇中心建有50亩大小的广场一个,是群众盛大集会的聚散地,古镇上有四大戏园子,戏楼建在山陕会馆的大院子里,能容纳观众上千人,二层高的戏楼雕梁画栋,长年锣鼓铿锵,越调、二簧和曲子戏(曲剧)盛行。商业状况有粮行20多家,染坊10多家,山货行近20家,油坊7家,中西药店15家。酒坊、醋坊、油坊、面坊、豆腐坊、染坊、丝坊、蜡坊、香坊、炮坊、中药坊、饭铺、茶馆、旅店、药店、骡马庄、铁匠炉、银匠炉、鞋匠铺、故衣铺、日杂铺、挂面铺、杀锅、烧锅,线行、布行、盘行、粮行、牛羊行、竹木行、柴草行、木炭行、山货行等应有尽有。抗日战争时期,卷烟厂有7家,机制卷烟厂有3家,销往西安,上海,武汉等地。这个镇上有大商家30多家,其中的七八家曾发行过区域性钞票。1930年以前,这里已经有了电话设施,兼营电报收发业务。
灾害记录天灾民国24年(1935年),6月6日,山洪暴发,江水猛涨,淹没土地27万余亩,李官桥镇水深数尺。
1950年秋,淫雨连绵,李官桥、埠口街暴雨成灾,洼地积水,江水倒灌。10月,冒雨种麦。
1951年5月底,先雨后雹使李官桥毁麦无数。人祸据淅川县文史资料记载:“1923年11月23日,老洋人率领土匪,攻陷李官桥镇,镇中居民依土寨墙与土匪抵抗。入夜后,土匪攻入镇中大肆屠杀百姓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土匪将死尸掷填江中,企图叠成人桥而过,鲜血染红江水。“
消失1958年开始修建的丹江口大坝在下闸蓄水后于1967年将该镇全部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