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架构模型
混凝土架构模型理论是由大连理工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王立久教授提出的,并由多名研究生、博士生参与,专门对其理论和试验研究。传统混凝土理论主要是水泥石理论,已经存在近二百年,即认为混凝土是由水泥石、集料构成,这必然提出一个极为重要参数---水灰比,使得一些科学现象都用水泥石理论进行解释。这实质上误导了混凝土的各个组分对混凝土性能的贡献,也夸大了水灰比的作用。混凝土中三个基本参数除单位用水量外其它两个本质上是人为的一种规定而已,只是出自一个方程无法确定三个参数,不得不增加砂率和水灰比参数,说明三参数实质上是为了数学而提出的。关键参数‘水灰比’也并非像保罗米公式描述的那样与混凝土强度呈线性关系,特别是高强混凝土更是如此。
为此王立久教授提出混凝土组分‘三园模型’,即混凝土是由粗集料架构、砂浆和界面过渡区组合而成,混凝土的强度来自于三者的贡献。由水泥石和细集料组成的砂浆我们称其为‘混凝土砂浆’。其中粗集料架构就是指粗集料的构架,是指粗集料的空间排布,起“增强效应”,相当于人体的“骨架”,而混凝土中的砂浆则相当于连接骨骼的“肌肉”,其中细集料就相当于‘肌肉纤维’,在架构模型中起增强水泥石作用,混凝土砂浆起固胶结粗集料架构作用。粗集料与混凝土砂浆存在界面过渡区。
这就像一个人由骨架、肌肉和关节,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肌肉而没有骨架,就是一滩废肉。如果只有骨架没有肌肉那更是可怕。关节是完成人体功能的关键,没有关节将一事无成,混凝土也是一样界面过渡区至关重要。
混凝土架构模型所确定混凝土称其为架构混凝土。架构混凝土一个极为重要参数是‘砂浆比’,及细集料体积与水泥浆的比值,它决定着混凝土一切性态,包括强度和耐久性。‘砂浆比的偏离’更是重要的概念,所谓偏离是指混凝土砂浆与所用水泥胶砂组分的差值。我们可以把用标准砂浇制的混凝土成为‘标准混凝土’。这样就建立起一个可比较的混凝土,使得以往研究成果就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根据混凝土架构模型理论,其实混凝土研究没有必要全方位的进行或者是重复的进行,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甚至财力。有了混凝土架构模型理论,只要研究砂浆就够了,特别是砂浆比的偏离。
混凝土架构模型理路论开拓一个崭新研究和应用领域,当然这还需要更多同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