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脆弱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6-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即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

生态环境脆弱带是指生物链简单、易断裂、容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较差的地区。

一般生态环境脆弱带分布在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动物物种少的地区,或不同群落的过渡带,或人类影响较大的区域。

在我国脆弱带:如西部干旱缺水的草原和沙漠地区,湖泊周围,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带。河流沿岸受人类影像深刻的区域,以及浅海域等。

界面“脆弱”的基本特征,可以表达如下:

1.可被代替的概率大,竞争的程度高,

2.可以恢复原状的机会小,

3.抗干扰的能力弱,对于改变界面状态的外力,只具相对低的阻抗,

4.界面变化速度快,空间移动能力强,

5.非线性的集中表达区,非连续性的集中显示区,突变的产生区,生物多样性的出现区。

在生态环境中,可划分为如下几种脆弱带类型: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联结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