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脆弱带
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即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
生态环境脆弱带是指生物链简单、易断裂、容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较差的地区。
一般生态环境脆弱带分布在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动物物种少的地区,或不同群落的过渡带,或人类影响较大的区域。
在我国脆弱带:如西部干旱缺水的草原和沙漠地区,湖泊周围,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带。河流沿岸受人类影像深刻的区域,以及浅海域等。
界面“脆弱”的基本特征,可以表达如下:
1.可被代替的概率大,竞争的程度高,
2.可以恢复原状的机会小,
3.抗干扰的能力弱,对于改变界面状态的外力,只具相对低的阻抗,
4.界面变化速度快,空间移动能力强,
5.非线性的集中表达区,非连续性的集中显示区,突变的产生区,生物多样性的出现区。
在生态环境中,可划分为如下几种脆弱带类型: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联结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