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黑陶高柄杯

1.基本简介:此杯出土于山东省泗水县尹家城遗址,细泥黑陶,陶土经过淘洗。碟形口,口径8.5厘米、底径4.2厘米、高16.8厘米, 折沿,近底部转折明显,筒形柄两端均内束,器腹有一周突棱,柄部有五周规则的短直条镂孔,其下有两周弦纹。现收藏于山东大学考古系。
2.黑陶工艺:龙山文化黑陶工艺,它是经过温度达1000℃左右才烧成的,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工艺水平最高,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精细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它的黑色光泽之美是令人陶醉的。那种细腻润泽的质感,透射出高雅的气质,散发着沁人、诱人的黑色魅力。
3.文物背景:蛋壳黑陶高柄杯,均为细泥陶,杯和柄又是分别轮制后粘接而成。这类器物一般出土于墓葬中,且墓葬规模都很大,出土此蛋壳陶杯的墓葬就长三米余,宽近两米,墓内有二层台,墓坑内有一棺,其内埋葬的是一老年女性,随葬品有八件,其中有觯形杯、豆、碗、蚌片、獐牙和高柄杯。这件高柄杯是此墓随葬品中最精致的一件,亦应是墓主最喜欢的一件,可见墓主对酒具的珍视。
4.文化背景: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饮酒器。制造此类器物,对原料和技术要求都相当严格。已发现的蛋壳陶杯,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最薄的仅有0.3毫米,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克左右,还不到一两!据测定,这种蛋壳陶杯的平均吸水率只有万分之四十三。如此精美的酒器,竟出自四千多年前的东夷人手中,让现代人惊叹不已!这两件出土于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遗址的高柄杯,均为黑陶,胎壁极薄。其中高者为盘口,中腹与杯体相连,呈竹节状,共十一节。下为喇叭形圈足,圈足较高,上与杯腹相套接;较矮者亦为浅盘口,杯形腹较深,上饰数道弦纹,杯形腹底部通过一极短的管状物与圈足相接,圈足上有三周竖道镂空纹,下为喇叭形圈足口。
5.专家详解:考古学家认为,蛋壳陶杯属于礼器性质,可能是在祭祀等礼仪上使用的特殊酒器,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里。从出土的墓葬看,均是大墓,随葬品丰富,相当讲究,说明地位显赫。要制作如此精巧的作品,如不是作为礼器和神器的话,先民就没有必要如此劳心费神。上世纪三十年代主持龙山文化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尹达认为:“有些精致的黑陶器薄如蛋皮,形状非常工整。”可惜的是,这些异常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全部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黑陶酒具趣味独特,常令我想起那些喜欢豪饮的山东汉子。他们豪饮的风气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位凭几大碗酒在景阳冈打死一只猛虎的武松,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算不算典型的酒文化呢?可惜的是,黑陶发展最终还是受到了阻碍,究其原因,是青铜礼器的出现,取代了黑陶的地位;黑陶过分追求外观效果,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用、坚固的性能,违背了实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最终衰退了。山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它那别致典雅的造型使人叹为观止。整件器物上部大敞口,侈沿,深腹,腹底圆缓平坦,下加细长的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竖向细小镂孔,但仍显整齐而匀和。柄下端呈圈足形座。通体磨光,略泛光泽,轮制而成,火候较高,胎骨坚硬,不易渗水,造型灵巧,显得高贵大方。此杯装饰简洁,器壁极薄,厚仅0.2—0.3毫米,可比蛋壳,高达19.5厘米的器物重量却只有40克,还不到一两。由此可知陶艺家在造型方面的修养已不同凡响。这既是实用器皿,又是陶制艺术品,极为罕见,在山东日照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