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七志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谈起“鸳鸯七志斋”,必然要从洛阳邙山说起。邙山,景色宜人,土质疏松,自汉代以来就被视为残葬的“风水宝地”,民间有“生在苏 杭,死葬北邙”之说。故而,唐代诗人王建题诗写道:“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民国初年,这里成了盗墓贼的天堂,许多无价之宝被国外的江洋大盗掠走。面对这一现实,充满爱国之心的于右任先生痛心疾首。于右任 先生是陕西三原县人,早年随孙中山先生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次长,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他善诗词,精于书法。其 书法融魏碑和草隶于一体,“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号称“于体”,被冠以“标准草书”的美称。

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从民国初年起,于右任先后收集了从汉代至宋代的墓志近400余方,均来自洛阳邙山。他收藏的墓志中有七对夫妇的石 志,于是,他给自己的书斋起了一个浪漫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鸳鸯七志斋”。他收藏的碑石因之也被称为“鸳鸯七志斋藏石”。1935年 ,经杨虎城将军之手,这些名石被转赠给西安碑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