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鸺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领鸺鹠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领鸺鹠

中文目名: 鸮形目

中文科名: 鸱鸮科

中文属名: 鸺鹠属

同物异名: Noctua brodiei Burton, 1836(1835),

中文俗名: 小鸺鹠

拉丁文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trigidae

拉丁文属名: Glaucidium

拉丁文种名: brodie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Burton, 1836)

英文俗名: Collared Owlet

【形态】领鸺鹠是我国体形最小的鸮类,体长14一16厘米,体重40—64克。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上体为灰褐色而具浅橙黄色的横斑,后颈有显著的浅黄色领斑,两侧各有一个黑斑,特征较为明显,可以同其他鸺 类相区别。下体为白色,喉部有一个栗色的斑,两胁还有宽阔的棕褐色纵纹和横斑。虹膜鲜黄色,嘴和趾为黄绿色,爪角褐色。

叫声:昼夜发出圆润的单一哨音pho, pho-pho pho。仿其叫声可非常容易地招引此鸟,也会引来那些围攻领鸺鶹的小型鸣禽。

【分布】领鸺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台湾等地。

【习性】领鸺鹠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除繁殖期外都是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活动,中午也能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和觅食。飞行时常急剧地拍打翅膀作鼓翼飞翔,然后再作一段滑翔,交替进行。黄昏时活动也比较频繁,晚上还喜欢鸣叫,几乎整夜不停,鸣声较为单调,大多呈4音节的哨声,反复鸣叫。休息时多栖息于高大的乔木上,并常常左右摆动着尾羽。主要以昆虫和鼠类为食,也吃小鸟和其他小型动物。夜晚栖于高树,由凸显的栖木上出猎捕食。飞行时振翼极快。

【繁殖】繁殖期为3一7月,但多数在4一5月产卵。通常营巢于树洞和天然洞穴中,也利用啄木鸟的巢。每窝产卵2一6枚,多为4枚。卵为白色,呈卵圆形。

【濒危等级】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