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麟

人物简介高盛麟(1915-1989)京剧武生演员。原名高仲麟。祖籍山西榆次县,北京生人。高盛麟是梨园世家,祖父为清末名丑高四保、父亲高庆奎工老生,为高派创始人。岳父刘砚芳为杨小楼之婿,并为杨派武生嫡传弟子。
艺术经历高盛麟年幼受家庭熏陶,6岁练功学艺,9岁入北京富连成科班,为盛字科学生,师事王连平,工武生,与李盛斌、杨盛春等同为该科武生尖子。
18岁出科后又从杨小楼、丁永利深造。
由于他习艺刻苦,善于领会,技艺迅速进步,与孙毓堃齐名,同被誉为杨派武生后起之秀。
1939年,随言菊朋、侯玉兰赴沪演出。
1944年,与盖叫天、叶盛章、班世超合作演出,轰动申江。
1947年与程砚秋合演于天蟾舞台。此时,技艺已趋成熟,不但具有杨派武生风范,还因受盖叫天、周信芳及其父高庆奎艺术影响,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后与袁世海双挂头牌演出《红逼宫》、《连环套》、《战宛城》等剧,场场爆满。
1949年后,在北京与盖叫天、厉慧良等演出武戏专场,以高超的技艺使观众折服。
20世纪50年代参加武汉京剧团,后任武汉市京剧团副团长,为该团主要挑梁演员,不仅常演出一些传统杨派武生及文武老生、红生戏,还编演了《郑成功》、《戚继光》、《反徐州》等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豹子湾战斗》等。他不但演技精湛,且戏德高尚,常为其他演员配戏。
1962年赴京与裘盛戎合演《连环套》,轰动京城。
1972年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艺术特点他功底深厚扎实,靠功尤精,功架稳健大方,表演严谨洒脱,台风极佳,且有一条耐唱的好嗓子,被誉为当代杨派武生典型。不仅擅长靠戏,短打、箭衣、红生甚至武净和老生戏亦精。
高盛麟长靠优于短打,扮相有大将风度。他幼功精湛,举手头足、一招一式准确磁实。盛麟嗓音高宽洪亮,唱念雄劲激昂,在武生中颇为难得。中年后对红净戏颇有心得,艺宗王鸿寿。
代表剧目其代表作有《挑滑车》、《长坂坡》、《英雄义》、《艳阳楼》、《状元印》、《铁笼山》、《战宛城》、《恶虎村》、《连环套》、《潞安州》、《骆马湖》、《古城会》、《汉津口》、《华容道》、《走麦城》等。后期排演新编历史剧《郑成功》、《戚继光》、《反徐州》等。
主要传人从事戏曲教学工作数年来,培养了不少武生演员,如刘子蔚等。
活动年表1921年,农历辛酉年:高盛麟首次登台
高盛麟六岁第一次登台,在言菊朋的《汾河湾》中扮薛丁山。
1924年,农历甲子年:高盛麟入富连成社
高盛麟入富连成社,分别受教于王喜秀、茹莱卿、王连平、茹富兰、刘喜益、丁连生。
1931年,农历辛未年:高盛麟满科
富连成四科学生高盛麟满科。
1931年,农历辛未年:高盛麟拜丁永利为师
高盛麟出科后搭高庆奎班演出,同时正式下挂拜师丁永利为徒习杨派武生艺术。
当时丁永利正好搭高庆奎的班,经高庆奎说合,丁永利一口答应。高盛麟磕头拜师后。高晚上演出,白天学戏,丁对高是一切从头再来。高的所有武生戏,每出戏都是一点点地抠,一招一式要求十分严格,如一出《挑华车》就学了大半年之久,而高学习也十分刻苦,像这样紧张而又有程序的学习,反复学练看演,三年多从未间断。三年多来丁先生把杨派的《挑华车》、《铁笼山》、《长坂坡》、《艳阳楼》、《金钱豹》、《战宛城》、《恶虎衬》、《连环套》、《剑锋山》、《独木关》等戏都全部传授于高盛麟,奠定了高日后杨派大武生典范的基础。
1934年,农历甲戌年:高盛麟结婚
经万子和做媒,高盛麟与杨小楼外孙女、刘砚芳之女蕙芬结婚,成为杨外孙婿。
盖杨小楼无子,只有一独女嫁于刘砚芳,刘育一女三子,杨小楼对其女及外孙女尤爱,外孙女嫁高盛麟后,为解杨小楼寂寞,高、刘二人长侍杨左右,直至1938年初杨逝世,故高得杨亲灸真传最多,公认为杨派武生典范。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本日是杨小楼在家停灵受吊的“二七”。
是日为伴宿、作夜辞灵之期。丧居门前的过街棚里里外外亮出了汉执事“五半堂”的幡、伞,每半堂亮出2件:红、蓝、白、黑、紫(绣花)的幡、伞各一对,计20件,均插在红漆葫芦座的执事架上。金银宝库、九品莲台、执幡使者、福禄寿三星、摇钱树、聚宝盆、哼哈二将、开路鬼、打道鬼、喷钱兽(独角獬)、香幡、筒幡、香伞、香亭、松狮、松亭、松八仙、松鹤鹿同春、松和合二仙等冥物沿南北墙一字排开。过街棚正对丧居门口还设了三档子妙峰山香会的火壶茶会;大鼓锣架、金漆大号,24个民族传统式的鼓手整整排了一条胡同。这里不能不临时断绝交通。地面上对此亦无不给予支持。至于前来吊唁人乘坐的汽车、马车、洋车、自行车都存放在了琉璃厂厂甸海王村公园前边临时设立的场子里。
是日,前来吊唁者达数百人之多,内外行知名者计有:余叔岩、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小翠花、周瑞安、王少楼、孙毓堃、王又荃、李洪春、计砚芬、丁水利、张春彦、谭小培、谭富英、钟鸣歧、马富禄、吴彦衡、徐霖甫、李多奎、高庆奎、王瑶卿、王凤卿、叶龙章、郝寿臣、叶盛兰、高盛麟、刘砚亭、杨韵甫、万子和、郝锦川、金达志、吴菊痴、萧振川、吴钦李、汪侠公、杨主生、张寰如、王敬五、赵砚奎、陈椿龄、于永立、迟绍峰、赵世兴等均前后莅临吊祭。
杨宅所收的冥楮、纸扎、祭席等各种奠礼堆积如山,所有挽联、祭幛、匾额,自首七以来,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仅名流匾额就有数十方。选录如下
一、阆宛归真——曹锟(挂于灵堂正面)
二、广陵绝响杨伶小楼,艺术超敻,名溢京外,尤重义行,山东留京乡人,哀其永逝。请为书额惋之——吴佩孚(挂于灵堂)
三、千秋绝响——高凌霨(挂于灵堂)
四、声绝云璈——张水琪(挂于月台正面)
五、天上人间——冷家骥
六、名闻中外——江朝宗
七、黄钟息焉——宁夔杨
八、艺术绝响——北京市商会
九、惠及灾黎——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
十、白雪谁赓——长安大戏院董事会
十一、艺术超群——北京梨园公会
十二、善容顿渺——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
十三、吾道同悲——余叔岩
十四、老成凋谢——梅兰芳
十五、成仙极乐——萧长华
十六、英名尚在——孙毓堃
十七、硕望犹存——丁跃龙
十八、寿高德重——梁仲达
十九、将星光沉——万子和、萧振川
二十、酷此胡天——安厘之
二十一、艺坛星殒——戴兰生
二十二、阆苑归真——贾兰亭
二十三、音容宛在——魏子丹
二十四、德隆望重——郝寿臣
二十五、南极星沉——李一车
二十六、典型永存——全民报社
二十七、国剧宗师——胡毓坤
二十八、犹存典型——迟月亭
二十九、果证菩提——二十三处寺院方丈
三十、天上修文——李万春
三十一、望隆山斗——张彬舫
三十二、典型失我——天津梨园公会
三十三、黄钟毁弃——庆亲王
三十四、吟啸涅盘——王守信
三十五、蓬岛归真——长安戏院张寰如
三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部——王仲锦
三十七、抱道长游——程连璞、程连璧
三十八、永护白云——白云观监院安世霖
三十九、典型宛在——永胜社同人
四十、拂袖西归——马丽华
由于杨氏生前崇佛信道,成为北京各大小寺院的大檀越、大功德主,且与各寺院方丈、监院等高憎结交甚密,故23处佛教寺院的方丈联合前往唪经礼忏。他们是:
一、广化寺方丈玉山;
二、圣安寺方丈宝泰;
三、善果寺方丈泽明;
四、拈花寺方丈量源;
五、华严寺方丈本容;
六、觉生寺方丈体仁;
七、潭拓寺方丈茂林;
八、嘉兴寺方丈崇辉:
九、净业寺方丈本悟;
十、观音院方丈纯山;
十一、戒台寺方丈悟修;
十二、崇效寺方丈越宗;
十三、贤良寺方丈星朗;
十四、宝通寺方丈慧证;
十五、佑圣寺方丈钟钵;
十六、广慈庵方丈慧果;
十七、香界寺方丈德福;
十八、广善寺方丈慧三;
十九、长椿寺方丈深慈;
二十、心华寺方丈通宝;
二十一、正果寺方丈宽广;
二十二、延寿寺方丈证和;
二十三、法华寺方丈学安。
集各大小寺院“黄袍”高僧唪经送圣是佛教界对亡人及其家属最高礼敬,对亡人本身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功德,若非特大的名流斋主去世,一般是绝不应酬这种佛事的。这是自民国8年以来,北京城所未有的情况。所以,为人们,尤其是为有佛教信仰的人们所景羡。
伴宿之日的法事,除23名“黄袍”以外,还有雍和宫、隆福寺、护国寺的喇嘛各13人;白云观、地安门外火神庙、和平门内吕祖阁的道士各13入;长椿寺、铁山寺、龙泉寺的和尚各13人。轮流诵经作法,凡送疏、戒食、交供、回向,经台、月台上下,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候,门前的鼓乐也“接赞”、“送赞”吹打不停,其盛况不言而喻。
由于杨氏生前交际很广,来吊者有着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所以不借重金,置办了“三面席”:一是大教席;二是同和轩的清真席;三是功德林的全素席。而且是一天早晚两顿。可谓奢矣。来宾们坐席后,将近落日,总提调发话,宣布送圣僧、道排班秩序。其具体安排是:鼓乐、番道禅、来宾、番道禅、来宾、番道禅、近亲孝属、23位大德“黄袍”。采取“花插”排列,以利观瞻,而符礼俗。念三黄袍送圣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延寿寺街一带人山人海,几无立锥之地,近至左邻右舍的商民,远至津、保各地不远百里而来的“好事”者,都云集于杨宅丧居附近,一时万头攒动,车马为之堵塞,不能通过。人们不但是为争看各种纸扎冥物,而更主要是争看名伶的卢山真面目,而一饱眼福。
随着官鼓大乐的一棒大锣,送圣开始。杨家确是独出心裁,将一丈多高的纸扎哼、哈二将推将出来,作为开路之神(一般这乃是出殡的排场,送圣很少有这种举动)。紧跟着是纸扎的尺头桌子、四季花盆、纸制的整桌祭席、福禄寿三星、执幡使者、九品莲台、香幡、香伞、香亭均雇人擎举而行。其后为番、道、禅各三班,每班各13众,按既定“花插”而排列,来宾及捧圣的孝属间杂其间,最后是23处大小寺院的方丈,身披大黄袍,各捧手炉相送。最引人注目的是梨园行的7行7科,每科均推代表10人以上,步行送库,每人各佩一徽帜,上书:“北京梨园公会某行(或某科)代表致祭员”字样。每走过一处,必有若干观众指手划脚纷纷议论,形容不一。送圣行列出笤帚胡同西口向南,经延寿寺街、一尺大街、皈子庙、向东经观音寺、大栅栏,出东口折向南行,经前门大街至西珠市口,折向西行,至万明路折向南,直奔香厂迤南永安路,焚烧楼库等冥物。于火光冲天中礼成。
晚间,杨宅办了盛大的资度道场。番、道、掸三台焰口施食:老道的铁罐施食,三清(三位头戴五老冠的高功主法)焰口;和尚的三大士(三位头戴五佛冠的金刚上师主法)焰口:外加“地藏十王宝灯”的传灯法事。金钟法鼓,通宵达旦。观礼者百人之多。
1938年2月28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九日:杨小楼大殓举行
本日杨小楼大殓举行。
杨家在出殡的前三天就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师范大学门前的大道上,亮出了一份五丈五尺长,一丈多高的64杠的大罩,罩架子上挂了红缎金线绣满“百寿图”的罩片,顶上安了80公分高的金箔罩漆的大“火焰”,罩架上盖的四角,都向外探出一个“草龙”,成为“兽头龙口”,龙口“衔”着一串编织的花穗,每绺花穗上拴着一个“荷叶帽”、八个小金葫芦和五个不同的“花拍子”。十分华贵。杠罩的四角各放置一座红漆木质的执事架,上面插了红、蓝两色不同的“拨旗”,上书“崇文门外广兴杠房”字样。大杠大罩的旁边还亮出了一付32抬的“小请儿”,即出堂用的小杠。这份大杠诚可谓富丽堂皇,气派极矣。引起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围观。
按老北京的风俗习惯,丧家一亮杠亮罩,就是即将出殡的信号。紧跟着,在杨氏殡列即将经过的要路口便道上,相继搭起了高大的路祭棚三座,一为剧场公会全体同人路祭棚,设在西珠市口当行商会门前的空地上,将由各剧院选派代表三人守候公祭。二为梨园公会全体同人路祭棚,设在第一舞台门前。三为内外行亲友联合路祭棚,设在虎坊桥京华印书局门前。这些路祭棚均为平棚起尖子,一殿式的起脊大棚,棚口均搭了素彩毗卢帽式的花牌楼,设了官鼓大乐,摆上了对儿门鼓、对锣架、对官鼓、对号筒。棚口两旁的执事架上插着四对金执事,计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各一对;四对不同图案的大旗,计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棚内正面放了披有虎皮的“如意亮轿”一乘,当做被祭奠者的灵位,前面还扎了素彩灵龛一座。前边是大型供案,上面设置了香炉、蜡扦、花筒、供碗。棚壁上挂满了挽联、匾额、挽幛、花圈、相间有不同的四季花盆,尺头桌子等纸活冥器。给人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感觉,哀戚油然而生。
杨宅即将出大殡的消息,人人奔走相告,四九城的居民,尤其是南城一带的居民都憋足了劲头等着瞧热闹,都说:“这可是一出好戏,所有的名角都要上场亮相,这张票可是千金难买!”当年,瞧大殡几乎是北京人的一种“文化娱乐”,本来,丧葬礼俗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果然,杨氏的大殡成为万人空巷之举。一般平民,一早就扶老携幼地伫立街头,那些有钱有闲人家早在殡列即将经过的地方,找个茶点铺或饭庄子的楼上,订个临窗的好座,届时居高临下,边吃边看,将这盛大宏壮的丧礼尽收眼底。
杨氏丧居前门外笤帚胡同,巷子较窄,不便直接上大杠。所以,他的灵柩被抬出丧居之后,先在门口上32人抬的“小请儿”。由孝女荣桂身穿重孝,左手打着金钩龙凤“衔”挂的引魂幡,在众多亲友、梨园界同人拥簇之下,到南新华街北头师范大学门前换升大杠。这时最前头的仪仗已经穿过西河沿,进入前门大街了。
杨氏灵柩上了大杠,扣上了一卷红缎“百寿图”的大官罩。孝女荣桂跪在拜垫上,以左手在一块糊成一套《金刚经》的沙板砖上摔了“吉祥盆”,大喊一声:“爸爸哎!”遂被搀起,全体孝属及执绋的近亲友便跟着一起高声举哀,这时,烧了一所纸扎的小四合房。被请来扬纸钱的“一撮毛”此刻大显身手,趁着纸活的火势,一连扬了三把纸钱,顿使漫天皆白,良久不能落地。有许多小孩,甚至老年人都凑过去,伸手接抢那些尚未落地的纸钱,说是用这种纸钱擦拭面部或身上的疥癣,当可霍然。此说虽然属无稽,但无意间却为丧礼壮大了声势和场面。
杨氏是汉旗人,故按民族风俗习惯用了“五半堂”的汉执事。传统的汉执事以半堂为基数,每半堂有不同三色的幡、伞6把;金执事4对至8对。再加花圈、挽联、松活,纸活、响器、僧道及执绋送殡的亲友,殡列排出足有三里地之遥,可谓壮观极矣。其殡列顺序大体上是:最前为“北京特别市梨园公会”旗帜一对。由“龙套”演员擎举开道。继之为纸糊的戴盔披甲,面目狰狞的开路鬼、打道鬼一对,各持鞭棍,立于“虎皮石”的立座上,座下有木轮,由人推之而行。纸糊的独角獬——喷钱兽一只。高七尺,走在开路鬼、打道鬼的中间。一人从“兽”后豁口里填纸钱,使之从前面口内吐出。意为替亡蓄留下买路钱。纸糊的头戴乌纱,身穿大红,左腿跃起,手举宝剑高过头顶,作斩妖姿势的“判官”,高近一丈,头顶上还飞舞着一只蝙蝠,盖为臂上一弹簧所系。松活一堂:系右安门外丰台花厂的杰作。七、八尺高的松狮子一对;一丈一的松亭一对;松鹤、松鹿(鹤鹿同春)一对;松人(和合二仙)一对。共用28人杠抬以行。纸活金童玉女,金童执黄绫幡;玉女提引炉,作接引状。由二人擎举而行。意为神佛所派的使者接引亡灵升天。纸活四季花盆,碧桃、芍药、牡丹、佛座莲、绉菊、桂花、腊梅、迎春各一盆,其盆糊成白磁状,上绘山水、人物、间有书法题诗。下支红漆木架。人夫各抱一盆以行。纸活尺头桌子,上摆金山银山(盆景)、绸缎衣料、道装云履、道坛法物、古玩陈设、文房四宝等,各二夫一抬。纸糊当年进口汽车一辆,驾驶楼内糊一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青年司机,手把方向盘。车前车后各挂一车牌,牌号为“北京147”。因杨宅电话为“南局147”,故借用于车牌。
京彩局以素彩扎成的“匾额亭”,古典宫殿式的顶盖,敞门,下为须弥座,座上穿以木杠,4人肩抬以行。亭内放置受吊期间各界赠送的匾额。共13座,其顺序为:1、曹锟挽;2、高凌霨挽;3、江朝宗挽;4、吴佩孚挽;5、张水淇挽;6、宁夔扬挽;7、冷家骥挽;8、北京市商会挽;9、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挽;10、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挽;11、长安大戏院董事会挽;12、北京市梨园公会挽;13、丑行同人挽。匾额就有数十方。选录如下:
一、阆宛归真——曹锟
二、广陵绝响杨伶小楼,艺术超敻,名溢京外,尤重义行,山东留京乡人,哀其永逝。请为书额惋之——吴佩孚
三、千秋绝响——高凌霨
四、声绝云璈——张水琪
五、天上人间——冷家骥
六、名闻中外——江朝宗
七、黄钟息焉——宁夔杨
八、艺术绝响——北京市商会
九、惠及灾黎——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
十、白雪谁赓——长安大戏院董事会
十一、艺术超群——北京梨园公会
十二、善容顿渺——妙峰山头岭茶棚北京天津众承办
十三、吾道同悲——余叔岩
十四、老成凋谢——梅兰芳
十五、成仙极乐——萧长华
十六、英名尚在——孙毓堃
十七、硕望犹存——丁跃龙
十八、寿高德重——梁仲达
十九、将星光沉——万子和、萧振川
二十、酷此胡天——安厘之
二十一、艺坛星殒——戴兰生
二十二、阆苑归真——贾兰亭
二十三、音容宛在——魏子丹
二十四、德隆望重——郝寿臣
二十五、南极星沉——李一车
二十六、典型永存——全民报社
二十七、国剧宗师——胡毓坤
二十八、犹存典型——迟月亭
二十九、果证菩提——二十三处寺院方丈
三十、天上修文——李万春
三十一、望隆山斗——张彬舫
三十二、典型失我——天津梨园公会
三十三、黄钟毁弃——庆亲王
三十四、吟啸涅盘——王守信
三十五、蓬岛归真——长安戏院张寰如
三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部——王仲锦
三十七、抱道长游——程连璞、程连璧
三十八、永护白云——白云观监院安世霖
三十九、典型宛在——永胜社同人
四十、拂袖西归——马丽华
各界赠送的挽联85幅,俱以红漆竹杆高高挑起,一夫擎举上联,一夫擎举下联,两并排对正,缓步而行。其中不乏佳作,为殡仪烘托着哀戚气氛。例如:
北京市社会局公益救济股同人挽曰:“法曲接俞谭,定场管弦推贺老;元昔协钟吕,超时歌舞媲兰陵。”
北京市慈善团体联合会主席胡恩元等挽曰:“天宝事那堪重论,胜朝两代承殊遇;广陵散有谁词响,梨园千载仰新声。”
北京进报社挽曰:“菊径荒凉冥漠秋郊悲泣雨;蓉城缥渺苍茫野陌帐春风。”
武田南阳挽曰:“执牛耳五十年间,昔时局阁鹓班舞罢干戚娱帝戚;攀龙颜九重天上,比日鲤庭燕寝歌残薤露怅春风。”
吴菊痴挽曰:“人曲各千秋,任教地老天荒大名永在;悲歌同一梦,忽然山颓木坏吾道其孤。”
晨报社同人挽曰:“拟垓下声容,不复举头明月夜;向江南风景,何堪回首落花时。”
齐如山挽曰:“齿德均尊,犹执恭维族谊;形神虽逝,尚留青白著乡评。”
陆秋岩挽曰:“菊坛星殒,永存典型光史页;艺人其萎,一代宗师返道山。”
挽联群后面是民族传统仪仗——汉用“五半堂”执事。
第一半堂:“锣九对儿”:四方形蓝底红边、红字的清道旗一对;四方形红边白底彩色图案的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均由头戴青荷叶帽,身穿绿驾衣的执事夫高举,缓行。虎头牌——“回避”、“肃静”牌各一对。“格漏”、粉棍、鸣锣,各一对。红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二半堂:木质金箔罩漆的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对。蓝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三半堂:木质金箔罩漆的“八宝枪”8对:金轮枪、金螺枪、金伞枪、金盖枪、金花枪、金罐枪、金鱼枪、金长枪。各一对。白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四半堂:木质金箔罩漆的金立瓜、金钺斧、金兵拳、金指掌、金卧瓜、金皮塑、金督。各一对。青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第五半堂:紫云缎绣花幡、伞各6把。
官鼓大乐一班,计13名:拉号一对;官鼓4面;喷呐、海笛、笙各一对;跟锣一面(指挥)。俱头戴去缨的清制青官帽,身穿绿驾衣,系绣着蓝寿字的白褡帛,足穿青布靴。红云缎大座伞一柄,由1人擎举,2人牵黄绸“拉幌”。清音锣鼓1班。计9名:2人抬堂鼓一面;1人敲打;4笛、2笙、1小锣、1皮鼓指挥。是为“九福班”。古典宫殿顶盖、敞门、须弥座,8人抬的彩活影亭一座,内悬杨氏画像一幅。抬夫一律头戴清制官帽,身穿白孝袍。影亭后边是两名执事夫举着名伶郝寿臣送的一对花圈(其它花圈均在殡列前边,挂在匾额亭的背后,只有郝氏送的花圈放在此处)。又,红云缎大座伞1柄,1人擎举,2人牵黄绸“拉幌”(表示为影亭、领魂轿张伞,实际上是为把二者隔开,以利观瞻)。挂着绿呢围子、青纱帘的魂轿一乘,内供杨氏灵牌,由8名穿孝的轿夫抬舁而行。又,红云缎大座伞1柄,1人擎举,2人牵黄绸“拉幌”。龙泉寺孤儿院音乐队以笙、管、笛、九音锣、铪、鼓合奏哀乐。队员均黑衣白孝带。纸扎灵人(仆役)4对:戴礼帽着长袍马褂的男管家2名;戴礼帽、着长袍青坎肩的听差2名;身穿旗袍、梳髻的中年女仆2名;戴帽头,穿灰袍,青坎肩,提篮买菜的厨师2名。均由8名穿孝的执事夫擎举而行。雍和宫的番经(喇嘛经)一班,计13人,俱穿黄袍、戴黄秋帽。徒手送殡。白云观的道经一班,计13人。俱蓝袍,加披五彩锦缎的法衣,每对一色。铃、嗡各一;铛子两对;铪子一对;法鼓一对。铁山寺的禅经(和尚经)一班,计13人,俱海青袍,加披红缎绣花偏衫。以笙、管、笛、九音锣、铪、鼓吹奏佛曲梵乐。大白雪柳12对,由头戴假抓髻,身穿白布印花小褂的男童擎举而行。
执绋送殡的绅商各界,梨园同人,杨氏生前友好,逾300余人,内有尚小云、谭富英、高庆奎、高盛麟、周瑞安、尚富霞、叶龙章、马富禄、孙毓堃、王永昌、赵砚奎、万子和、丁永利、傅德威、王又荃、李洪春、何雅秋、杨宝忠、陈椿龄、郭宝麟等,还有梨园公会七行七科代表团200余人。有的穿孝袍子,有的腰系孝带,左胸佩戴白纸菊花一朵,簇拥在孝属前后。“一撮毛”率领两名青年徒弟,各身背大串白纸钱。其身后还有一洋车,满载纸钱。路过庙宇、井台、桥梁、十字路口、路祭棚、茶桌等处,便高高扬起纸钱,表示打发“拦路鬼”,以便让杨氏的阴魂顺利通过。还有两个挎烧纸筐子的,乃是沿途烧纸打发“外祟”的。另两个人手提白布绷的拜垫,以便丧主随时向外界拜谢时,跪而叩之。二位穿孝的近亲搀扶着打幡的孝女荣桂,嗣孙续潜(即宗年)及乃婿刘砚芳,外孙刘宗杨、宗华,护灵榇前导。
孝属的后边便是64名头戴青毡荷叶帽、插着红雉翎、身穿绿驾衣的杠夫,抬着一付五丈五尺长的巨杠,上扣一卷崭新“百寿图”的大官罩。由两名穿孝的杠头,以打响尺的形式指挥前进。四角还有拉着罩上黄绸的4名杠夫。他们俱向后拽,成为一顺边的形式。杠的两侧各有4名杠夫扛着红、蓝两色的拨旗簇拥前行。杠后有25名执事夫组成的后扈(后拥),均手举木质金箔罩漆的“金执事”(古代兵器模型)5人一排,共为五排,均以湖色绸子将金执事连缀起来,表示护灵。
杨氏为梨园公会的董事长,故该会由七行七科公推代表致祭。伴宿送库时,各行、科公推代表各十人参加吊祭送圣;出殡之日则每行、科各加派代表6人,共计224人,于9时余齐集杨宅,先行参灵后,再参加执绋。行至西珠市口当行商会门前的路祭棚,全体代表将杨氏遗像请至棚内灵座上致祭后,仍继续执绋前行。剧场公会则每单位推举代表3人,由剧场公会主席郝锦川率领,在虎坊桥京华印书局门前的路祭棚内致祭。内外行亲友则在第一舞台前的路祭棚内致祭。每祭均设祭筵一桌,由主祭人上香、献爵、焚帛,再由僧道诵经品咒,异常隆重。沿途各商号、住户所设的茶桌、路祭桌约三百余处,均由以荣桂为首的孝眷一一叩首致谢。大殡经由骡马市大街、菜市口、丞相胡同,官菜园上街、自新路,过上清观,而达龙泉寺。届时,该寺两序大众均身披袈裟执香在山门前迎灵。这是对任何斋主死后来此停灵所未有过的礼仪。
因堪舆家勘测认为永定门外茔地因“方向不利”,当年不宜下葬,故暂厝陶然亭龙泉寺庙内,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1939年,农历己卯年:毛世来班1939年赴沪演出
毛世来班赴上海演出,高盛麟搭班挂二牌,同行有裘盛戎、沙世鑫、贯盛习、江世玉。
1939年6月22日,农历己卯年五月初六日,6时:言菊朋六次抵沪
应黄金大戏院之邀,言菊朋携侯玉兰、言少朋、言慧珠、高盛麟以及琴师高晋卿等三十余人,乘盛京轮抵申,下榻南洋桥金家老公馆(黄金戏院宿舍)。此系言氏第六次赴沪。
1939年12月,农历己卯年:宝桂社易名春元社
言菊朋的宝桂社易班名为春元社,旦角由言慧珠充任。因父女合作,人称言家班。成员则高盛麟、王泉奎、马连昆、朱桂芳、姜妙香、林秋雯、计艳芬、钱宝森、王福山、陈喜兴、扎金奎、詹世辅等。广告称“本社永远风雨不停”。
是晚,言氏父女《打鱼杀家》。
12月8日,言菊朋《失街亭》。
12月15日,言菊朋《法门寺》。
12月22日,言菊朋《连营寨》。
1943年8月,农历癸未年:宝华社二次赴沪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于黄金大戏院。本次分两期,第一期自8月11日起至9月20日,先与李玉茹等同台;第二期与章遏云再度合作。这两期其他演员基本相同,有芙蓉草、俞振飞、袁世海、高盛麟、娄振奎、高德松、哈宝山、艾世菊、孙盛武、刘斌昆、李盛泉等。
1943年8月15日,农历癸未年七月十五日:宝华社二次赴沪演出第五天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演于黄金大戏院。
演出剧目
日场
《连营寨》(杨宝森,高盛麟)
夜场
《失空斩》
1943年8月27日,农历癸未年七月廿七日:宝华社二次赴沪演出第十七天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演于黄金大戏院。演出全部《杨家将》,包括:金沙滩、双龙会、双被擒、双招亲、两狼山、盼救兵、芭蕉树、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状、雁门关、打御史、清官册、调寇准、南清宫、审潘洪。其中杨宝森饰前杨令公后寇准,高盛麟饰前杨七郎,李玉茹饰铁镜公主,芙蓉草饰萧太后,娄振奎饰后杨七郎,哈宝山饰杨六郎,俞振飞饰八贤王,孙盛武饰马牌子,袁世海饰后潘洪
1943年8月28日,农历癸未年七月廿八日:宝华社二次赴沪演出第十八天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演于黄金大戏院。接演前日之全部《杨家将》。其中杨宝森饰前杨令公后寇准,高盛麟饰前杨七郎,李玉茹饰铁镜公主,芙蓉草饰萧太后,娄振奎饰后杨七郎,哈宝山饰杨六郎,俞振飞饰八贤王,孙盛武饰马牌子,袁世海饰后潘洪
1943年8月29日,农历癸未年七月廿九日:宝华社二次赴沪演出第十九天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演于黄金大戏院。
演出剧目
日场
《八大锤》(杨宝森,高盛麟,李盛泉,袁世海)
1943年9月8日,农历癸未年八月初九日:宝华社二次赴沪演出第二十九天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演于黄金大戏院。演出全部《杨家将》,包括:金沙滩、双龙会、双被擒、双招亲、两狼山、盼救兵、芭蕉树、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状、雁门关、打御史、清官册、调寇准、南清宫、审潘洪。其中杨宝森饰前杨令公后寇准,高盛麟饰前杨七郎,李玉茹饰铁镜公主,芙蓉草饰萧太后,娄振奎饰后杨七郎,哈宝山饰杨六郎,俞振飞饰八贤王,孙盛武饰马牌子,袁世海饰后潘洪
1943年9月9日,农历癸未年八月初十日:宝华社二次赴沪演出第三十天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天,演于黄金大戏院。接演前日之全部《杨家将》。其中杨宝森饰前杨令公后寇准,高盛麟饰前杨七郎,李玉茹饰铁镜公主,芙蓉草饰萧太后,娄振奎饰后杨七郎,哈宝山饰杨六郎,俞振飞饰八贤王,孙盛武饰马牌子,袁世海饰后潘洪
1943年9月16日,农历癸未年八月十七日:宝华社二次赴沪演出第三十七天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七天,演于黄金大戏院。演出全部《杨家将》,包括:金沙滩、双龙会、双被擒、双招亲、两狼山、盼救兵、芭蕉树、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状、雁门关、打御史、清官册、调寇准、南清宫、审潘洪。其中杨宝森饰前杨令公后寇准,高盛麟饰前杨七郎,李玉茹饰铁镜公主,芙蓉草饰萧太后,娄振奎饰后杨七郎,哈宝山饰杨六郎,俞振飞饰八贤王,孙盛武饰马牌子,袁世海饰后潘洪
1943年9月17日,农历癸未年八月十八日:宝华社二次赴沪演出第三十八天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演于黄金大戏院。接演前日之全部《杨家将》。其中杨宝森饰前杨令公后寇准,高盛麟饰前杨七郎,李玉茹饰铁镜公主,芙蓉草饰萧太后,娄振奎饰后杨七郎,哈宝山饰杨六郎,俞振飞饰八贤王,孙盛武饰马牌子,袁世海饰后潘洪
1943年10月3日,农历癸未年九月初五日:宝华社二次赴沪演出第五十四天
杨宝森带领宝华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十四天,演于黄金大戏院。
演出剧目
日场
《八大锤》(杨宝森,高盛麟)
夜场
《捉放曹》(杨宝森,王泉奎)
1945年10月,农历乙酉年:马连良1945年赴沪演出
1945年10月末,马连良先生率团到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
其中一场大反串《艳阳楼》,马连良的前高登(到趟马止),叶盛兰的后高登,张君秋的花逢春,袁世海的秦仁,马富禄的青面虎。为了保证演出效果,马连良特别电邀在黄金大戏院的高盛麟白天到中戏来说高登的“马趟子”,晚上还特意“让盛麟来替我勾个杨派高登的脸谱!”勾完脸,马先生对着镜子高兴地说:“嘿!到底是杨派正宗,笔锋好,勾得挺有相儿的。”当时,有一位新闻记者在一旁看到,给马、高二人拍了一张照片,后来在《半月戏剧》上发表。当晚这场反串大受上海观众欢迎。
1946年,农历丙戌年,秋: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
本年秋至次年夏,程砚秋先应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邀,率秋声社赴沪演于中国大戏院。演毕,又应王准臣先生之请续演营业戏两期共六十六天于天蟾大舞台,第一期与谭富英先生合作,加入叶盛兰、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与李少春、俞振飞、芙蓉草合作,阵容齐整,名角云集。砚秋把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创演的全部本戏如《赚文娟》、《花舫缘》等,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戏《费宫人》、《锁麟囊》、《女儿心》等一一展示于舞台,甚至连多年未曾露演的别具风格的传统老戏如《玉堂春》、《骂殿》、《桑园会》、《御碑亭》、《弓砚缘》、《汾河湾》等都演了,可以说是程派艺术的一次总检阅和总结性质的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
1946年6月20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一日:1946年6月20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黄桂秋与马连良、芙蓉草、高盛麟、袁世海、高维廉等受邀在天蟾舞台合作演出一期,本日首演,三千观众坐无虚席。
演出剧目
全本《四进士》,
1946年6月21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二日:1946年6月21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黄桂秋与马连良、芙蓉草、高盛麟、袁世海、高维廉等受邀在天蟾舞台合作演出一期,三千观众坐无虚席。
演出剧目
全部《苏武牧羊》
1946年6月22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三日:1946年6月22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黄桂秋与马连良、芙蓉草、高盛麟、袁世海、高维廉等受邀在天蟾舞台合作演出一期,三千观众坐无虚席。
演出剧目
全部《三娘教子》
1946年8月,农历丙戌年:1946年8月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
本月中,黄桂秋与王琴生、俞振飞、高盛麟、芙蓉草、梁一鸣、李金鸿等演于黄金戏院,并邀杨宝忠操琴。此次打泡戏是“黄三出”,即《春秋配》、《别宫祭江》、《苏三起解》。特别是与高盛麟合作首演《庐城侠侣》连演连满,电台还进行了实况转播。
1947年,农历丁亥年:高盛麟搭秋声社
高盛麟搭程砚秋的秋声社演出。
因程砚秋原习武生,又特别喜高盛麟的玩艺儿,所以特邀高盛麟搭班,每天在程的大轴之前由高演如《挑华车》、《战冀州》、《黄鹤楼》、《铁笼山》等武戏,程经常在台侧看完高演出,并夸:“好小子!”
1947年5月,农历丁亥年:高盛麟、李少春、谭富英在沪打擂台演出
周信芳要提携总挂“特别牌”的高盛麟,决定接下来由当年32岁的高来挑班头牌唱大轴。当时上海由于有麒老牌、李玉茹挂头、二牌,每每演出,高只能“名列前茅”。当时高在京剧界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太大。再者当时北京正红的两大名角正在上海演出,一台是谭富英、王玉蓉在皇后大戏院,一台是李少春、袁世海在天蟾舞台。高对此信心不足,而周信芳则慧眼独居,为高拍胸:一切有我!这样,高在芙蓉草、苗盛春二位先生鼓励才下顶下这个“雷”。
经过他们一番策划,以武生闻名的高盛麟出其不意,以文武老生戏打炮:头天《战太平》,二天《打棍出箱》,三天《定军山》,头天打炮,高盛麟饰花云,芙蓉草的二夫人,苗盛春的花安,姜妙香的王子,李克昌的北汉王。当天倾盆大雨而剧场观众爆满,台前台后水泄不通,剧场气氛热烈,效果极好。当天李少春也唱《战太平》,侯玉兰的二夫人,孙盛武的花安,高维廉的王子,袁世海的北汉王,阵容颇佳,一时观众真有顾此失彼之感。
高头天满堂,下两场《打棍出箱》、《定军山》又座无虚席,三天过后,高换戏归行,大演杨派武生戏和盖派武生戏,戏码不断翻新,观众处之若骛。又演过了半个多月,高又出新裁:每天一文一武双出,前演《战长沙》、《定军山》、《捉放曹》、《武家坡》、《逍遥津》等,后就演《一箭仇》、《四杰村》、《洗浮山》、《铁笼山》、《挑华车》、《四平山》、《长坂坡》等。就这样,高盛麟和谭富英、李少春三人,足足唱了近两月的对台戏,上座始终不衰,天天爆满,皆大欢喜。奠定了高的大武生地位。
1948年,农历戊子年:黄金大戏院1948年武生大会串举行
盖叫天挂头牌,在黄金大戏院举行武生大会串,演员有高盛麟(是与盖第二次合作)、叶盛章、班世超、赵松樵、高雪樵、李万春、毛庆来、苏连汉、李仲林、张翼鹏等,大演武戏,由于演员阵容齐整,配合默契,结果是场场爆满,效果极好。
很多演出中,盖叫天都主动为高盛麟配戏,如《拿谢虎》,高的黄天霸,盖的谢虎;在《溪皇庄》中,高的楮彪,盖的尹亮;在《莲花湖》中,高的胜英,盖的韩秀;特别在《艳阳楼》中,高的高登,盖的花逢春,其他配角也都是上叙大名鼎鼎的武生名家,如赵松樵的徐士英,叶盛章的秦仁,高雪樵的呼延豹。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被认为是一时之盛,经典之作,演了三场后观众强烈要求加演,当时赵松樵先生提出由他来演高登,由高来演青面虎,但盖老完全拒绝,提出要演还是要由高盛麟演高登,否则不演,结果还是原班人马加演了三场,剧场求之不得,观众热情更是无以复加,形成了武生大会的高峰。据叶盛长回忆,“这出《艳阳楼》真算演绝了,高登出场前闷帘儿一个‘啊嘿’,观众就鼓起掌来,接着盛麟师兄上场,打开扇子一个亮相,又一个碰头好儿。下面的几次上马、趟马,也都落了好儿。后面的开打,更把剧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几位配合得特别严实,各人都露了几手绝活儿,台底下真跟炸了窝一样。”
1948年4月11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初三日:杨宝森三次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第八天
杨宝森三次随梅兰芳剧团演出第八天,演于上海天蟾舞台,此为杨第三次参加梅剧团。
演出剧目
全部《八大锤》(杨宝森饰王佐,高盛麟饰前陆文龙,俞振飞饰后陆文龙,高雪樵饰岳云,李盛泉饰乳娘,王泉奎饰兀术,王元芳饰岳飞)
1948年5月5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廿七日:杨宝森三次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第三十二天
杨宝森三次随梅兰芳剧团演出第三十二天,演于上海天蟾舞台,此为杨第三次参加梅剧团。
演出剧目
《阳平关》(杨宝森饰黄忠,高盛麟饰赵云,王泉奎饰曹操,哈宝山饰孔明,刘韵芳饰刘备)
1950年,农历庚寅年:纪玉良、王玉蓉、高盛麟赴武汉联合演出
纪玉良、王玉蓉、高盛麟挂三大头牌赴武汉联合演出。
1950年2月17日,农历庚寅年正月初一日,晚:中南京剧工作团1950年赴上海演出
中南京剧工作团赴上海演出,演于中国大戏院上演。晚场推出《三打祝家庄》。这出戏是根据延安平剧院剧本整理排练,高百岁前钟离老人后孙立,郭玉昆饰石秀,陈鹤峰饰乐和,杨菊萍饰顾大嫂,其余名演员贺玉钦、张宏奎、董少英、杨玉华等都在剧中饰演角色。当时上海市举办春节戏曲竞赛,共有荣誉奖和优胜奖两类奖项,《三打祝家庄》获京剧荣誉奖。文艺评论界在肯定这出戏演出水平的同时,更对众多名演员投入一出戏,团结合作,严肃认真的新型舞台作风,感到难能可贵。上海的京剧同行到后台来看望老朋友,发现这里名演员和一般演员一齐住在后台,吃公家伙食,遵守集体作息制度,亲切和睦的相处,一派积极向上的气氛,都称赞不已。周信芳未参加这次演出并被留在上海参加华东戏曲改革工作。
正是这次上海之行,剧团及贺玉钦邀请了高盛麟赴武汉参加演出,成就了高盛麟的后半生艺术发展生涯。
1951年4月18日,农历辛卯年三月十三日:梅兰芳五次赴武汉演出
梅兰芳第五次到武汉演出。中午梅兰芳下火车时,爆竹声和热烈的掌声欢腾一片。梅兰芳接受各单位献花,向文艺界领导和戏曲界同人一一握手道谢,然后一同步出车站。由大智门车站到友益街口长长的一段街道,挤满了自动来欢迎的群众。靠着公安人员指挥维护让开道路,梅兰芳才得以缓步走进人民剧院,出席武汉市戏曲改进协会主办的欢迎大会。在欢迎会上,梅兰芳传达了半个月前毛泽东主席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的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他激动地说:“我们非常幸运地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胜利地完成我们的任务!”
演出期间举办了捐献抗美援朝飞机鲁迅号和救济汉口火灾灾民两场义演。演出重新编排的《抗金兵》时,特邀中南京剧工作团的高盛麟配演韩世忠。
梅兰芳听说了武汉解放以来京剧演出的盛况,看了中南京剧工作团的演出剧目和阵容,高兴地说:“当前我国的京剧,主要力量在北京、上海和武汉,可说是三鼎甲!”
演了将近两个月,最后几天感冒发烧仍抱病演出,以答谢武汉观众的厚爱。
1951年9月,农历辛卯年:中南实验京剧团成立
中南文化部文艺处派人去香港接回马连良和张君秋,成立中南实验京剧团,附属于中南京剧工作团,由高盛麟任团长,在广州太平大戏院和武汉人民剧院演出。
1952年,农历壬辰年:武汉市京剧团成立
中南军政委员会撤销,中南京剧工作团归属武汉市文化局领导,改名武汉市京剧团。中南京剧院同时改名武汉京剧院,从民众乐园划出来,专供武汉市京剧团演出和排练。
武汉市京剧团首任团长高百岁,副团长为陈鹤峰、高盛麟、郭玉昆、于宗昆、李福德(专职干部)。当时名家云集:老生有:高百岁、陈鹤峰、董少英、关正明;武生有:高盛麟、郭玉昆、贺玉钦、倪海天;小生有:高维廉、杨玉华;旦角有:杨菊萍、李蔷华、陈瑶华、王婉华;净角有:叶盛茂、张宏奎、董俊峰;丑角有:高世泰、李正福、张啸庄.此外还有不少二路硬里子演员,完全可用“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名家云集、流派纷呈”来形容,堪称国内的一流剧团。梅兰芳曾不无赞叹的说:武汉和北京上海是京剧的三大码头。
1953年,农历癸巳年:武汉市京剧团组队赴朝鲜前线
本年夏天,武汉市京剧团组织分队赴朝鲜前线,演员有高盛麟、、陈鹤峰、王玉蓉、于宗琨等,在坑道内为志愿军指战员演出,受到了“志司”总部的通报嘉奖。这年冬天组团参加全国人民慰问团去朝鲜慰问志愿军。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总团团长为贺龙,老舍为14人总团副团长,刘芝明任文艺工作团总团长,马彦祥任文艺工作团副总团长。参加慰问团的北京市的艺术家有:梅兰芳、洪深、陈沂、史东山、程砚秋(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新凤霞、陈书舫、喻宜萱、王昆、张君秋、良小楼、白凤鸣、关学曾、尹福来、顾荣甫、魏喜奎、王世臣、李忆兰、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艺术家有:周信芳(任副总团长)、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汉高盛麟、陈鹤峰、王玉蓉、于宗琨、陈伯华;以及袁金凯、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市文艺处干部江山、考诚分别担任慰问团评剧团的协理员、辅导员赴朝协助工作与体验生活。
在朝鲜前线,周信芳、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周信芳、马连良合演《群英会·借东风》,程砚秋演出《骂殿》、《三击掌》,程砚秋、马连良合演《审头刺汤》、《法门寺》、《甘露寺》、《桑园会》等剧,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亲切接见。
各艺术表演团体在朝经过两个多月的慰问演出后,先行陆续回国。
1954年,农历甲午年:京剧上海武生大会举行并评出“四大武生”
京剧上海武生大会举行,并有媒体评出“四大武生”:高盛麟、李少春、厉慧良、王金璐。
1955年,农历乙未年:高盛麟加入中国共产党
高盛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3月,农历丙申年:中央代表团赴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并演出
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3月赴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团员有高盛麟、王世臣等。
1957年,农历丁酉年:中国艺术团1957年赴柬埔寨演出
由武汉京剧团和武汉歌舞剧院组成中国文化艺术团赴柬埔寨等国访问,团长丁西林。该团以京剧演出为主,以高盛麟、郭玉昆为主,高带去了《雁荡山》、《三岔口》,郭带去了《水帘洞》、《闹天宫》,顺利完成了与柬建交前的传播友谊的友好访问任务。
1958年3月,农历戊戌年:武汉市京剧团1958年赴华东演出
武汉市京剧团高百岁、高盛麟率团赴芜湖、南京、上海、南昌演出3个多月。
1958年8月,农历戊戌年:武汉市京剧团为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演出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汉召开期间,武汉市京剧团接到为大会演出的通知。
剧团把任务交给高盛麟,高盛麟演出经过加工整理的剧目《走麦城》。时值酷暑季节,温度常在四十度左右,就是坐着不动,也止不住淌汗。高盛麟演关羽,穿得又多,有水衣、胖袄、袴衣、大靠,外面还要罩一件绿蟒,人还未出场,汗水已经流得睁不开眼睛了。但想到这是为党中央的会议,为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以及全体中央委员演出,心里感到特别自豪和兴奋,也就忘了高温和炎热。这天高盛麟竭尽全力,顺顺当当地完成了这场演出,在剧中多次受到中央首长及全会人员的热烈鼓掌欢迎和高度赞赏。等到卸装时,高盛麟穿的服装全都湿透了,胖袄一拧,汗水哗哗往下流,可是他心里却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
1960年6月1日,农历庚子年五月初八日:全国文教群英会举行
全国文教群英会于6月1日至6月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5806人,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称号3092个,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686人。
戏曲方面,湖北武汉戏曲界有陈伯华与高盛麟参加,其间,高与梅兰芳交谈甚欢,梅一再约高第二年到京合作演出过去与杨小楼曾合作演出过的戏(《霸王别姬》、《长坂坡》等),高表示一定要向梅先生学习,可惜会后不久梅先生突然逝世,未能实现。
1961年10月,农历辛丑年:武汉市京剧团参加第十届广交会
应广州秋季交易会邀请,高百岁、高盛麟率武汉市京剧团赴广州演出。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北京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张君秋为北京京剧团头牌旦角演员,高盛麟则为武汉京剧团武生台柱,论名气,二人在全国京剧舞台皆享有盛誉,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时,张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仅有陈少霖、刘雪涛、李四广、钮荣亮等几人随同,演出班底则为武汉京剧团。他来汉为武汉京剧团作助演,武汉文艺界齐到车站欢迎,演出中一票难求,场场演出爆满,掌声经久不衰。武汉京剧名家高百岁、关正明、王婉华等均配合演出,亦轰动三镇。除了拿手戏《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等代表作外,还演出了《玉堂春》、《凤还巢》、《秦香莲》等剧目。其中与武汉市京剧团联合合演《四郎探母》,关正明、高百岁分饰前后杨四郎,杨菊萍饰萧太后,高维廉饰杨宗保,董少英饰佘太君。联合演出《红鬃烈马》,张君秋与李蔷华、陈瑶华分饰王宝钏,高百岁、郭玉昆、关正明分饰薛平贵,王婉华饰代战公主。此二场戏连团体票也不出售,个人限购2张,最高票价为1元8角。
武汉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仅带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等人,其余由北京京剧团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谭元寿、马长礼、张洪祥、李世济、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圆满返汉。其间场场暴满,轰动京师,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戏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别是形成了街谈巷议杨派武生艺术氛围,北京艺术界的名家和理论家还召开了研讨会,对高的武生艺术进行了艺术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师萧长华老先生亲自为高先生配戏演出赞高的《挑滑车》,称其扑、跌、腾、翻,整场步伐一步不乱。在北京先后演出了《挑华车》、《英雄义》、《铁笼山》、《洗浮山》、《走麦城》、《连环套》、《长坂坡》等戏,颇受好评,特别是《铁笼山》一剧,被杨派专家朱家溍列为榜首。期间周总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观看演出并与高亲切会见,而以萧长华以及侯喜瑞为首的富连成科班在京之喜、连、富、盛、世、元、韵,各科师兄弟场场不拉,京剧武生名家孙毓堃、李少春、张云溪、厉慧良、王金璐等先后或多次到场,台上观摩,台下切磋,交流气氛极为热烈,在京掀起了热议杨派武生艺术的热朝。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连环套》,高盛麟饰黄天霸,裘盛戎饰窦尔墩,谷春章饰朱光组(原定其师叶盛章),马长礼饰施公,高宝贤饰彭朋,张洪祥饰梁九公。演于北京展览馆剧场,两天演出的6000多张戏票,两小时一抢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长,工力悉敌,台下观众应接不暇兴奋不已。演出后,观众在场外将他们重重包围,高呼二人之名。氛围热到极至。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长坂坡》,高盛麟饰前赵云后关羽,裘盛戎饰曹操,马长礼饰刘备,李毓芳饰糜夫人。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走麦城》,马盛龙、刘盛通、高宝贤均参加合作饰廖化等,谭元寿则饰高之马童。高的关羽形象,被专家和观众称为有天上关帝威严,有人间英雄气概,各场演出后,总是在暴风雨般掌声中多次谢幕。
高在京期间,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广和剧场组织两次艺术报告会,由高先生作武生艺术的报告,受到文艺界听众和北京各剧团武生演员们、戏校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走马换将,文化部还下达二人各自收徒任务。因此,张君秋在武汉收了陈瑶华、王婉华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杨少春、李可后,茹富兰坚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为徒,并要茹元俊正式磕头拜师收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四团又推荐俞大陆拜高为师。经高推荐,裘盛戎也收陈鸿均为徒。此次张、高二人走马换将时间一个多月,掀起了京剧在京汉两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园传为佳话。
1962年3月1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五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组抵京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北京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
本日高盛麟带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等人抵京,文化部及北京市文艺界领导,北京京剧团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和北京文艺界同行以及在京的富连成许多师兄弟二百多人齐到车站迎接。
1962年3月5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九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北京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
本日高盛麟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首演。头三场打泡戏为《挑华车》、《一箭仇》、《走麦城》,显示其集杨派、盖、麒于一身独特艺术风格。半个多月后又在北京展览剧场演出。
首日演出剧目
《连升店》(郭元祥,徐韵昌)
《三击掌》(李世济,马盛龙)
《牛皋下书》(张洪祥,陈鸿均)
《挑华车》(高盛麟)
首演当天,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徐光霄、徐平羽,北京文化局长张梦庚,中国戏校长萧长华以及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俞振飞、言慧珠、李多奎以及崔嵬、阿甲等50多位著名艺术家、评论家到场观看并在演出圆满结束后上台热烈祝贺演出成功。之后,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彭真等中央首长先后或分别多次观看了高的演出。
1962年3月28日,农历壬寅年二月廿三日,上午: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
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拜师会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大厅举行。文化部、中国剧协、文化局及北京戏曲界知名人士、各剧团的领导及代表三百多人前来祝贺,会上在行罢鞠躬礼后,师徒双方、有关领导及来宾如荀慧生、马连良等,都发表了热情讲话。
拜师会前的专场考察中,杨少春演出了《挑华车》。
1962年4月,农历壬寅年:高盛麟收李可为徒
在得知高盛麟收杨少春、茹元俊为徒之后,中国京剧院三团青年武生演员李可在三团的推荐下拜高盛麟为师。
1962年4月,农历壬寅年:高盛麟收俞大陆为徒
在得知高盛麟收杨少春、茹元俊为徒之后,中国京剧院四团青年武生演员俞大陆在四团的推荐下拜高盛麟为师。
1962年4月4日,农历壬寅年二月三十日:高盛麟收茹元俊为徒
本日茹富兰亲自将高盛麟接到家中,同时还请了十几位京剧名家和富连成的师兄弟聚在一起,由茹元俊按过去京剧界老的传统仪式,正式给高盛麟磕头拜师。
早在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消息传开后的4月2日晚,茹富兰曾亲自来到后台对高盛麟说:“师弟,我儿子元俊拜你为师,你一定要收下啊!”高盛麟表示:“您是我的老师,这可不行呀!”茹先生说:“盛麟啊,你就别客气了,我们是诚心诚意的,冲着我的面子,这个徒弟你非收不可!”
1962年5月,农历壬寅年:武汉市京剧团1962年赴华东演出
5月至7月,武汉市京剧团陈鹤峰、高盛麟率团赴南京、上海公演。